第442集:《根系互联网》(第2页)

 “调整导电环功率,降到百分之三十。”陈砚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林野立刻照做,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当功率数值定格在“30%”时,培养舱里的根须渐渐平静下来,营养液的翻腾也慢慢减弱,荧光屏上的红色代码褪去,重新变回柔和的绿色,那行“疼”字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新的文字:“好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成了林野和陈砚的第二个家。他们调整了导电环的材质,用从深海藻类中提取的生物凝胶包裹导线,减少对根须的刺激;又在培养舱里加入了古银杉原生地的土壤样本,让根系能更自在地舒展。每当他们修改完参数,屏幕上总会出现简短的回应——“舒服”“温暖”“熟悉”,那些带着根须毛刺的文字,成了实验室里最温暖的光。

 这天傍晚,林野正在记录数据,突然发现屏幕上的文字变了模样。不再是简短的词语,而是一段连贯的句子:“地下有很多朋友,它们在说话。”林野愣住了,转头看向培养舱,古银杉的主根正轻轻敲击着舱壁,像是在催促她。

 “朋友?是指其他植物的根系吗?”林野尝试着在键盘上输入问题。屏幕上的光点闪烁了几下,很快给出了回应:“是,还有小虫子,会发光的石头。它们说,天要冷了。”

 林野心里一动,立刻调出神农架地区的气象数据。果然,未来一周将有强降温,山区可能出现霜冻。她突然意识到,古银杉的根系不仅能与周围的植物交流,还能感知环境变化,这正是“共生网络”计划最需要的能力——如果能将这种感知接入人类的气象监测网络,就能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减少损失。

 陈砚得知这个发现后,当即决定启动“根系互联网”的第二阶段实验:将古银杉的根系网络与神农架林区的气象站、防火监测点相连,打造一个覆盖整个林区的“自然预警系统”。他们在古银杉的根系上加装了更多的生物导电环,通过卫星信号将数据传输至林区的监测中心。

 实验启动的那天,林野守在屏幕前,看着数据流从林区的各个监测点汇聚过来。古银杉的根须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林区的温度、湿度、土壤状况一一收集,再通过“根系互联网”传输给人类的监测设备。当第一份完整的林区环境报告出现在屏幕上时,林野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报告的末尾,还附着一行来自古银杉的文字:“我看到了很多树,它们在笑。”

 然而,实验的顺利并没有持续太久。半个月后,林区突然发生了小规模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心的警报响起时,林野正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她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火灾预警信号,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按照正常的监测流程,火灾发生后,监测点需要十分钟才能将准确位置和火势大小传输至指挥中心,而这段时间里,火势很可能会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