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秋云如烟,凡间历劫(一)
养心殿的沉重与腐朽,被我一步踏出,尽数抛在了身后。
我没有回星隐谷,也没有去任何洞天福地。
我的身影,如同一个不属于这个时空的旅人,无声无息地,行走在江西各地之间。
脚下是蜿蜒曲折的古道。
身旁是郁郁葱葱的林木。
空气中,弥漫着南方特有的,潮湿而温润的草木清气。
我此行的目的,并非游山玩水。
而是为了守护。
在萨尔浒之战后,我已明白,一个王朝的气数,非我一人之力可以扭转。
但我却可以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长达数十年的乱世之中,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文明,留下一些不该被战火所吞噬的火种。
那些传承了数千年的经史子集。
那些记载了华夏民族,智慧与风骨的文字。
我要去寻访天下着名的藏书之所。
天一阁,嘉业堂,白鹿洞书院……
我要用我的神通,将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尽数复制,然后藏于一处,绝对安全、不为人知的时空夹缝之中。
待到将来天下重归太平之时。
再让它们重见天日。
这便是我化神之后,为自己找到的新的“证道任务”。
一条润物细无声的守护之路。
这一日,我来到了庐山。
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那座曾引领了宋明理学数百年风骚的圣地,便坐落于此。
我没有从正门进入。
我的身影如同一缕清风,悄无声息地,穿过了书院的层层院墙,来到了那座收藏了数万卷珍贵典籍的藏书楼前。
楼是座宋代的古楼。
飞檐斗拱,古朴沧桑。
楼内,弥漫着一股混杂着陈年书墨香与樟木防腐气息的独特味道。
我正准备施展神通,开始我那浩大的“复制”工程。
然而,就在我的神识,即将笼罩整座藏书楼的瞬间。
心毫无征兆地猛地一动!
一股无比熟悉,却又无比微弱的属于金丹期修士的灵力波动,从藏书楼的二楼,悄然传来。
那波动,很轻,很柔。
像一缕在风中摇曳的烛火。
却又带着一种,如空谷幽兰般,坚韧而倔强的气息。
这气息太像了,简直太像了,是……
如烟?
我的呼吸,在这一刻几乎停滞。
我不敢相信。
竟会在这里,以这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再次感受到她的气息!
这一刻,往往种种,闪电般浮现,思恋的情感再也压制不住。
我一步踏出。
身影已然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了藏书楼二楼,我站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之后。
我屏住了呼吸。
小心翼翼地,从书架的缝隙之中,向着那股气息的来源,望了过去。
然后。
我看到了她。
她就坐在靠窗的一张书案之后。
身上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普通的,青色布裙。
头上挽着一个,最简单的妇人发髻。
脸上未施粉黛。
二十年的时光,从未在她那清丽的容颜上,留下什么痕迹,那仙姿容颜,简单,却如同月光照人心。
她,正是柳如烟!
只是她的眉宇间,少了几分,昔日的清冷与孤傲。
多了几分被岁月与风霜,打磨过的平和与温婉。
她的身旁,放着一柄,依旧用粗布包裹着的长剑。
手中正握着一管最普通的狼毫笔。
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明亮的日光。
在一卷,早已泛黄的古籍之上,一笔一划地认真地抄写着什么。
她的动作很慢,很专注。
仿佛这世间,所有的纷扰,都与她无关。
她的眼中,只有她面前的那卷书,和她笔下的那些字。
我看着她。
看着她那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单薄的侧影。
看着她那因长时间伏案,而微微有些弯曲的脊背。
看着她那握着笔的,依旧,纤细而秀美的手。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
又酸,又涩,又……暖。
她没有再回星隐谷。
也没有,像曾经的秋燕那样去东海,练那所谓的“忘情”之剑。
她竟然来到了这里。
来到了这凡俗的,充满了书卷气的,白鹿洞书院。
以一种最笨拙,也最安静的方式。
在抄书。
她是为了生活吗?
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就在我心神激荡,思绪万千之际。
柳如烟,似乎是抄得累了。
她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伸了个懒腰。
起身离开书院。
以凡人的方式,一步步地向自己的家走去。
书院的后山,叫后屏山,有一片宁静的竹林。
竹林边,搭建了一间雅致的竹屋,一条清澈的小溪。
溪上架着一座,古朴的石桥。
而我在目光看到她已回到家。
她在竹子编成的窗口边坐下,在书台前写着什么。
我的身影就那样静静地站立在那座石桥的中央。
穿着一身青色的儒衫。
长发被山风吹得微微扬起。
像一个刚刚从画中走出来的教书先生。
我们四目相对。
隔着一扇窗。
隔着一片沙沙作响的竹林。
也隔着那二十年,物是人非的漫长时光。
她的身体猛地一僵。
那双总是带着几分平和与温婉的眼眸。
在看到我的瞬间,瞪得,滚圆!
手中的那管狼毫笔,“啪嗒”一声,掉落在了书案之上。
溅起了一小片墨迹。
染黑了,她刚刚写好的一页书卷。
却浑然不觉。
她的眼中,只有那个站在桥上,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嘴唇在剧烈地颤抖。
身体也在剧烈地颤抖。
她想要站起来。
却发现自己的双腿,早已不听使唤。
一股积压了二十年的委屈,所有的思念,所有的不甘与等待。
在这一刻,如同决堤的洪水,轰然爆发!
她再也控制不住。
两行滚烫的清泪,从她的眼角,奔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