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华夏版X(第3页)
“拉格斐先生,非常荣幸能在魔都的临时香奈儿工作室采访您。
2009年对全球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金融危机让很多行业收缩,但奢侈品尤其是香奈儿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首先想请您谈谈,在经济动荡中,奢侈品的“抗风险能力”究竟来自哪里?”
卡尔·拉格斐整理了一下袖扣,微笑道:“您的问题很聪明——但“抗风险”这个词不太准确。
奢侈品从来不是“抵御”风暴,而是“定义”风暴中的价值。
经济好的时候,人们买奢侈品是为了“庆祝”;
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买奢侈品是为了“确认”:
确认自己对美的判断、对品质的坚持,确认自己没有被时代的焦虑淹没。
而香奈儿的“生命力”?它不是靠logo堆砌的快餐,而是靠“风格”活着的。
我们的外套用12号粗花呢,每一针脚都和1920年代一样;
我们的手袋坚持手工缝制,一个工匠要培训三年才能碰羊皮;
我们的珠宝设计,山茶花、珍珠、菱格纹——这些符号不是“怀旧”,是“永恒的语言”。
当人们需要抓住一点“不会变”的东西时,香奈儿就出现了。
再说,真正的奢侈品消费者,从来不是“被经济波动影响的人”。
他们是理解“投资”的人——买一件能穿十年、传给女儿的外套,比买十件快时尚的“当季款”,划算得多。”
饶是作为专业记者的董茜听了老佛爷卡尔拉格斐这番话也是微微吃惊。
董茜迅速调整过来继续问起下一个问题。
“卡尔先生您曾说“时尚易逝,风格永存”,但香奈儿这些年也有不少颠覆性设计,比如2008年的金属链手袋、2009年的 crh系列。
如何在“经典”和“新鲜”之间找到平衡?”
面对董茜的疑惑卡尔·拉格斐拿起桌上的 crh项链,指尖敲了敲金属链条平静道:“平衡?不,这是“进化”。
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有机体。就像山茶花——1913年·香奈儿第一次把它别在帽子上时,它是“颠覆”;1920年代缝在外套上,它是“优雅”;今天用钻石镶嵌,它还是“香奈儿”。
我做的不是“颠覆”,是“翻译”。把香奈儿的dnA翻译成当代的语言。比如 crh的金属链条,灵感来自可可小姐当年的锁链腰带,但用现代的冷锻工艺让它更锋利、更有建筑感——这不是“改变”,是“让经典看见现在”。”
“最后一个问题,哈哈,想必您肯定也猜到了。”
卡尔拉格斐自信一笑。
“来自华夏的小王子?哈哈,不对,他是世界的小王子。
我想你肯定要问我关于他的事情,还有年轻的设计师这些问题哈哈哈...”
“果然,卡尔先生还是猜到了。
您提携过很多年轻设计师(如stel axwell、phoebe philo早期合作)。
但如今时尚行业竞争激烈,年轻设计师常被快时尚和奢侈品的“复制文化”挤压,您会给年轻设计师什么建议?
还有最后小王子为何会如此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