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红顶商人幕后天网

第579章 冤大头!(第2页)

 但这种方式,在某个特定时期,也确实催生了一些地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

 比如缔造了某个城市出租车行业统一,使用本地某品牌汽车的现象。

 他收敛笑容,认真地分析道:“古伯伯,汽车这事儿,目前来看确实不太现实。

 先不说购买汽车和后续的汽油消耗是一笔巨大的、持续的开支,光是驾驶证这个问题。

 估计咱们省里绝大多数公职人员,都没几个去正经考过驾驶证的。

 就算真有人捐了一大批汽车,对大多数普通坐办公室或者跑基层的同志来说,也用不上,用不起。

 反而可能成了摆设,甚至滋生公车私用的不良风气。”

 但他话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也更“安全”的思路:

 “不过……汽车用不上,并不代表没有其他可以捐赠、可以合作的方向啊。

 您看,咱们省城内部,还有不少街道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吧?

 全省各市之间,到现在很多主要干道也还没有连通标准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吧?这严重制约了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顾方远的眼中闪烁着引导的光芒:“如果有人,或者有企业,愿意出于公益目的,想要支持家乡建设,他们完全可以捐赠资金,用于修建某一段具体的道路!

 比如,捐赠修建从省城到某个重要县市的二十公里水泥路。

 这对于政府来说,是实实在在改善了基础设施,惠及民生和经济;对于捐赠企业来说,也是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他最后点出了其中的关键,也是古天明最关心的“避嫌”问题:

 “到时候,政府可以在那条新修好的路边,堂堂正正地立一块功德碑或者纪念牌,清晰地告诉所有来往的行人和客商——‘此路段由某某公司捐资修建’。

 这样,企业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正面宣传,广告效果自然就有了。

 而政府呢,既改善了交通,又没有动用宝贵的财政资金,只是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名誉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