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帝王论道群何处问黄庭

第17章 炼器(第2页)

 

浪费可耻,大明老朱家的人自太祖爷开始,世界观都比较朴素,信奉不占便宜就吃亏的道理,多就是好。

 

首先第一件器,朱存梧选择了剑。

 

剑为百兵之首,亦为君主之胆,以剑为器,自是天子首选。虽然大明以绣春刀最为出名,但是皇帝配刀,终究有些不伦不类,而剑器形象合中庸之道,当是最好的选择。

 

自古以来,华夏之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

 

剑身包括锋、脊、从、锷、腊五个部分。

 

其中剑锋为剑身前端锋利部分;剑脊为剑体中线凸起;剑从为脊两侧成坡状部分;剑锷为从外的刃,即剑身两旁的刃;剑腊为剑脊与剑从合称为腊。

 

剑柄则包含茎、格、首、箍、缑、缰、穗七个部分。

 

剑茎为也就是剑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剑格为剑茎和剑身之间的护手,又称为卫、璏、剑镗;剑首为茎的末端常有的圆形部分,又称为镡;剑箍为茎上的圆形凸起的纹饰;剑缑为在茎上缠绕的绳子;剑缰为系在剑首的皮绳,用于悬挂在手腕上便于取用;剑穗为为系在剑首的流苏,又称剑袍,多为装饰。

 

此外,剑通常配有剑鞘,又称为“剑室”,套在剑身之上,将其藏住,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避免误伤的作用。

 

《周易》中的有言,“君子藏器于身,以待时而动”。

 

因此,剑在鞘中,又有“藏剑于锋、待时而动”的说法。比喻君子应像剑藏鞘中一样将才能或锋芒隐藏起来,不轻易显露,避免因过早展露锋芒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总之,剑在华夏文化中,不单单是一件兵器那么简单,其暗合中庸为人处世之道,亦是君子的象征。古人言“古王皆有君子之气”,亦有皇帝君临天下之说,故而剑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而朱存梧要祭炼的剑器,则是以八面汉剑为模板。

 

华夏之剑历来讲究平直端正,在传统意识里,不但人要行止端正,连剑也要端端正正。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

 

汉剑,可以说非常准确的代表了华夏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的风格,而其中所蕴涵的“藏”与“显”都是这种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