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黄河(第2页)
“启禀陛下,工部奉陛下旨意治理黄淮二水,自泰武二年起,至今历时八年,终于将二河水系梳理完毕,自此之后,黄淮水患彻底消弭,上百万顷良田得复。”
“陛下此功可比肩当年禹王,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此话一出,朝中众臣与有荣焉,齐齐颂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众所周知,黄河乃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母,“母亲河”之名,名至实归。
然而数千年来,人们对于黄河的感情,却是又爱又恨,盖因黄河善淤善决、变迁无常,有着“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名声。
古时的大陆泽、巨野泽等北方大型湖泊,以及四渎之一的济水,皆因黄河改道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对于大明朝来说,自从开国之初起,黄河的折腾就没有停止过,朝廷几乎年年都能收到黄河折腾奏报。
而究其黄河肆虐的根源,却是从南宋时就已经埋下了。
南宋建炎二年,为了抵御女真南下,杜充在滑州地区掘开黄河,开启了黄河第四次大改道的序幕,此后百年间,黄河陆续夺占徐州以下的泗水河道,经由淮河入海,开始了长达八百年的夺淮入海历程。
而黄河夺淮入海,不仅在地理上改变了两淮的地貌,而且对两淮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此后数百年间,黄河多次决口泛滥,使得两淮地区数十万顷的肥沃良田,尽数化作贫瘠的盐碱之地,曾经以钱粮富庶而甲称天下的淮扬之地,而今粮食产量不如以往十分之一,仅能靠着盐业维持当年的名头。
一直到嘉靖至万历年间,太子太保潘季训以“束水攻沙”之法,在二十七年间四次总理河道,才算是将黄河彻底固定在泗水、淮水流域,减少了黄河的泛滥肆虐。
后来到了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决开黄河水淹开封,虽然没有导致黄河再次改道,但也造成了河南大面积的黄泛区,此后黄河数次在河南决口。
泰武二年,朱存梧为了营建新都洛阳和东京凤阳,命令工部治理黄河、淮河,以农家六长老之中的禹徒为总管,解决河南两淮地区的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