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新武器——M79榴弹发射器、M2喷火器、M37霰弹枪研制成功(第2页)
39式霰弹枪采用底部进弹、底部退壳的结构设计,对抽壳机构与滑动枪机的配合精度要求极高。
林壹巡视至关键工位,会格外注意机匣导槽的铣削质量,重点核查抽壳钩、击锤、滑块等零件的匹配状态,确保滑动顺畅、回位可靠。,零·点+看_书/ ¨首?发′
供弹机构方面,林壹对弹簧刚度与弹舌行程进行了现场复核,并微调配合精度,确保与12号霰弹的外径尺寸和连续供弹节奏高度匹配,杜绝供弹卡滞问题。
39式霰弹枪的枪管为光膛结构,内壁平整,前端设固定准星与防护罩,以便枪手快速瞄准。
击发系统采用双拉簧撞针组合,提升了击发效率,增强稳定性。
与此同时,霰弹枪配套的12号霰弹弹药产线也在同步推进。
林壹提前设计了专用模具,采用黄铜底座与硬质纸壳体结构,具备足够的耐压强度。
装药工位上引入了自动称量器具,确保每发药量均匀,弹道一致。
压盖、封口等工序稳定推进,首批试制弹完成了几十发,供后续枪械装填与试验。
很快,首支39式霰弹枪也完成了组装。
林壹在总装工位亲自检查装配质量。
他核对了机匣、枪管与供弹机构的装配公差,并滑动枪机检查闭锁是否到位,以及击锤回弹的顺畅度是否达标,整枪结构是否紧凑等等。
最终,经靶场测试,操作利落,满足了战场高强度使用的需求。
至此,这款专为近距火力压制设计的霰弹枪,在林壹的主导下,完成了从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落地。
到了2月初,林壹所设想的班组火力配置中的最后一项——39式喷火器,也正式进入研制阶段。
相关图纸早在两个月前,便己交付到各小组,技工们己提前完成工艺分析与材料筹备。
喷火器的整体结构并不复杂,关键难点在于高压燃料系统的密封性与喷射系统的可靠性。
林壹站在装配台前,默默看着技工们将钢制燃料罐组与氮气压缩罐稳稳焊接入主框架。
焊缝均匀,位置得当,整组罐体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