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九部议事(二)(第2页)
“回陛下,财政收支的量化标准,臣以为需按各州实际情况差异化制定。
像冀州、豫州这般富庶之地,赋税征收的达标线可定得高些;而凉州、并州这类边疆苦寒之地,常年有军需耗费,赋税压力本就大,达标线若与内地一致,怕是难以实现,反倒会逼得地方官为凑数而苛待百姓,违背了考成法的初衷。”枣祗娓娓道来。
曹轩点头称是道:“枣卿说得有理,这点确实需要调整。那你觉得‘治理质效’里的百姓满意度,在财政方面该如何体现?”
枣祗思索片刻,答道:“臣以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赋税征收时的民怨情况,若某地因征税引发百姓大规模上访,即便最终完成了征收指标,也要进行治罪。
二是赈灾钱粮的发放效率与公平性,去年兖州遭遇蝗灾,朝廷下拨的赈灾粮,有些县半个月就发到了百姓手中,有些县却拖了一个多月,还出现了克扣现象,这等情况必须纳入考核,才能让地方官真正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
“说得好,政策落地的可持续性在财政上也很关键。
比如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民生工程指标,强行向百姓摊派钱款,工程是建起来了,却让百姓怨声载道,这绝不可取。
户部要盯着各地的钱粮流向,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上报,考成时坚决扣分。”
枣祗躬身领命:“臣记下了,臣这就回去梳理户部相关的考核细则,三日内与吏部的标准一同送到尚书台,供陛下审阅。”
曹轩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考成法能否推行到位,户部的作用至关重要,枣卿务必尽心。”
“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枣祗再次躬身行礼道。
“对了,还有一件事,需要枣卿为朕解惑。”
“陛下但说无妨。”枣祗重新坐直身体,双手按在膝上,神情专注。
“我朝赋税向来分谷、帛、役三项,百姓缴起来繁琐,朝廷核起来也费力。
单说这谷税,冀州要缴粟米,豫州要缴小麦,扬州偏要缴水稻,仓吏收粮时还要按‘斛面’加征损耗,明明朝廷规定损耗不得过两成,可去年并州的账册上,损耗竟记了三成五,问起来只说是‘山路难行,撒漏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