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新生
曹轩站在定军山望楼的垛口,望着远处的汉江缓缓说道。
贾诩站在身后,手里捧着刚送来的密报,上面说刘备昨夜又咳血了,却仍在天荡山主峰亲自擂鼓,鼓动士气。
“英雄也有老的时候。”贾诩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叹息。
“先生不必过于感怀。
这江水流了多少年?从高祖斩蛇起义,到光武中兴,再到如今…它见了多少英雄豪杰,最后不都成了江底的泥沙?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光是先生,早晚有一天,朕也会成为这江底的沉沙。”曹轩的声音在江风里轻轻荡开,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久久不散。
“陛下春秋鼎盛,万万不可说如此不吉之言啊?”贾诩拱手拜道。
曹轩抬手止住贾诩的话笑道:“生死本就是天道循环,先生何必忌讳?
朕说要成江底沉沙,不是自弃,是想通了,英雄也好,帝王也罢,不过是这天地间的过客。
重要的不是能活多久,是走过这一遭,给这江山留下些什么。”
“陛下所言甚是,可有些事注定难以两全,还请陛下节哀。”贾诩低声叹道。
就在昨日,长安传来消息,大魏的西路军总指挥夏侯渊因伤口发作而亡。
“传令下去,追赠夏侯大都督为雍王,其子夏侯霸袭其武威郡王的封号,其部曲将士,凡随大都督征战三年以上者,各赏布帛十匹,阵亡者家眷由官府赡养终身。
另命夏侯尚即刻前往阳平关前线效力,告诉夏侯尚,他叔父的刀,不能折在他手里。”曹轩淡淡的吩咐道。
典满领命欲退,却被曹轩叫住:“慢着。”
曹轩转身看向贾诩,眼底的那一丝落寞终于显露出来。
“严密封锁消息,谁敢将大都督亡故之事泄于敌营,立斩。
待此战过后,朕再为大都督举办国丧。”
贾诩躬身应道:“老臣这就去安排。”他知道,此刻的定军山,最忌的就是“动摇”二字。
夏侯渊是西路军的魂,他的死若传出去,别说蜀军会趁机反扑,就连那些刚归顺的降军,怕也要再起异心…
此时的洛阳永安宫内,张蕊蜷缩在铺着白狐裘的产榻上,指节深深抠进床沿中。
殿内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药味,当归、川芎、益母草混着太医刚熬好的参汤气,熏得人头晕,却压不住她喉间压抑的痛呼。
“娘娘再用把力!看见头了!”稳婆跪在榻前,鬓角的汗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殿外的回廊下,华佗捧着银针的手稳如磐石。
竹制针匣摊在廊边的石桌上,七十二枚银针长短不一,针尖在宫灯映照下泛着清冷的光。
“太后莫要着急,娘娘脉象虽虚,却有根,中气未泄,只是产道淤塞,需得有人在旁疏导气息。”
丁太后摆了摆手,目光死死盯着紧闭的殿门缓缓说道:“当年刘氏生思宗(曹昂)时,也是这般难。
那时老身和先帝在外亦是如此,心里着急却毫无办法。
如今陛下在定军山跟刘备耗着,这孩子若能平安落地,便是老天爷给曹家的底气。”
话音未落,殿内忽然传来一声响亮的啼哭,不是那种微弱的嘤咛,是中气十足的嚎啕,像只刚破壳的小兽,瞬间撞碎了殿内外凝滞的空气。
稳婆连滚带爬地扑到殿门口,激动的喊道:“太后!生了!是位小殿下!哭声亮得很,壮实着呢!”
“闭嘴,惊扰了皇后和小殿下,饶不了你。”丁太后怒喝一声道。
说罢她踉跄着往里冲,柳翁赶紧扶住,却被她一把甩开。
那小小的婴孩被裹在明黄色襁褓里,闭着眼大哭,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指甲盖粉嫩嫩的,像极了曹轩幼时的模样。
张蕊脸色惨白如纸,鬓发全被冷汗浸透,却偏着头望着那团襁褓,嘴角扯出个虚弱的笑。
看见丁太后进来,她想撑着坐起,却被按住。
丁太后满脸怜惜的说道:“别动,华神医说了,你耗了太多元气,得静养。”
“多谢祖母。”
安慰好张蕊后,丁夫人径直走到榻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婴孩的脸颊,就被那滚烫的温度烫得缩回手。
她这辈子见过不少孩子,可没有一个像此刻怀里的婴孩,让她心脏跳得快要炸开。
“让曾祖母抱抱。”她声音发颤,接过襁褓时,才发现自己的手抖得厉害。
小家伙似乎感受到了亲切的气息,哭声渐歇,小脑袋在她臂弯里蹭了蹭,露出半截粉嘟嘟的脖颈。
“查过时辰了吗?”丁太后低头望着婴孩的眉眼,鼻子像张蕊,眼睛却像曹轩,黑沉沉的,透着股机灵劲儿。
“回太后,是丑时三刻。”柳翁连忙回道。
丁太后点了点头,轻轻晃着怀里的孩子,喃喃自语道:“先取个乳名吧。”
她想了想,指尖划过婴孩的额头。
“就叫恒安吧,愿他长命百岁,愿大魏长安。”
张蕊在榻上低低应了声:“谢太后赐名…”
皇后产子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半个时辰内就传遍了洛阳宫城。
钦天监的那些监令们连夜挑灯,对着星图推演,很快奏报上来:“丑时三刻,紫微垣旁现客星,光芒渐盛,此乃储君降世之兆!”
禁军统领许褚亲自带着三百甲士守在永安宫外,他腰间的虎头刀擦得雪亮,谁都知道,这是在防备任何可能惊扰小殿下的风险。
天亮时,丁太后领着所有在洛阳的曹氏亲王去了太庙祭祖,文武大臣也都在外等候。
出来时,丁太后让内侍把小皇子”的乳名和生辰八字昭告群臣。
荀彧捧着朝笏,老泪纵横道:“恭喜太后!恭喜陛下!我大魏后继有人,臣请即刻遣使赴定军山,将喜讯报与陛下!”
群臣跟着附和,山呼万岁声振聋发聩。
丁太后轻轻颔首,对荀彧道:“遣使之事,就劳烦荀相安排。
告诉陛下,母子平安,宫中哀家会替他照看好,让他在前线安心打仗,不必挂怀。”
“诺,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