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政策松动,人的胆子就大了(第3页)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点兴奋,“我前几天去码头,见着艘从广州来的船,卸了不少尼龙袜子,那东西耐磨,比棉袜好卖。要是咱们自己能织,不用等广州运,成本能降一半,利润至少翻番。”

走到老布巷口,骆家父子刚搬进去的铺子门还开着,老张正指挥人打扫。

苏本中站在巷口往里看,巷子里的老槐树投下浓荫,几家老铺子正开门卸货,有扛着布匹的,有搬着针线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你看这巷子,以前只卖布料,现在有卖剪刀的、卖棉线的,慢慢就成了布市。”

他对司寒霆说,“等政策下来,我就把巷尾那片空地盘下来,盖个两层楼,一楼卖布料,二楼做裁缝铺,人买了布,直接能做衣裳,一条龙服务,比单卖布强多了。”

他又指了指巷口的石板路,“这路得修修,坑坑洼洼的,运布料的车不好走。修好了路,进货方便,客人也愿意来。”

苏岁岁看着外公眼里的光,突然明白为什么苏家世世代代的农民,为什么在外公手里能成为大世家。

他看巷子不是巷子,是能串起生意的脉络。看铺子不是铺子,看的是生财的根基。

连脚下的石板路,在他眼里都藏着方便进货的门道。

“外公,您以前是不是也这样,走一路就能想一路的生意?”

“那可不。”

苏本中拍了拍她的肩,“我刚到海市时,揣着五块大洋,在码头蹲了三天,看哪些人能挣着钱。扛包的挣力气钱,不稳;卖水的挣辛苦钱,太少。”

“最后看见有人从乡下收鸡蛋,往城里饭馆送,一趟能挣两毛,还稳当,我就跟着学。”

“后来不光送鸡蛋,还送蔬菜、干货,慢慢才攒下第一笔钱。”

他叹了口气,又很快笑起来,“那时候总想着啥时候能有间自己的铺子,现在想着啥时候能让更多人有铺子。世道不一样了,心思也得跟着变。”

司寒霆接过苏老爷子手里的拐杖,帮他在台阶上站稳:“等纺织厂开起来,需要我协调运输或者场地,随时跟我说。”

“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

苏本中拍了拍他的手,“我这把老骨头,说不定还能看着海市的铺子从南街排到码头,看着咱们自己生产的东西卖到广州甚至外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