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缜密安排(第3页)

 李承乾深知,清算崔氏物理层面容易,但后续对庞大关系网的梳理、定罪、量刑,却是一项极其复杂且敏感的工作。

 既要体现朝廷律法的威严,又不能过度扩大化引发朝局动荡。

 满朝文武,论及公正、无畏、细致且能令各方至少表面上信服的,唯有魏征一人。

 他这块人镜,正是照尽魑魅魍魉的最好人选。

 同时,他也是真心希望这位劳碌半生、刚闯过鬼门关的老师,能回京得到更好的照料。青州的风霜,不适合他再久待了。

 书信很快被密封好,由东宫亲信星夜兼程送往青州。

 书信送出,李承乾倚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连日来的精神紧绷、与世家门阀的明争暗斗,即便是他,也感到了几分疲惫。

 殿内烛火噼啪,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露出坚毅轮廓的侧脸。

 “终究还是根基浅了些…”他揉了揉眉心,低声自语。

 不由想起那场舆论交锋,若非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太子的身份强行压服,过程恐怕会更加艰难。

 “活字印刷、改良造纸…若能早日问世,将知识话语权从世家手中部分夺回,日后行事方能更加得心应手。”

 这些科技树必须尽快点亮,不仅是针对舆论战,更是为了长远的人才选拔和教化天下。

 他在心中又将此事的重要性提升了几分,只待春耕大典后,便需投入更多精力督促工匠加快进度。

 思绪转回当下,朝局因崔氏覆灭而引发的震动渐趋平缓,但诸多事务仍千头万绪。

 魏征回京尚需时日,审查牵连官员之事可暂缓,但有一件事却耽搁不得——春耕。

 “误了农时,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李承乾目光扫过案头另一份关于各地春耕准备情况的奏报。

 虽然因青州之事耽搁了最好的时节,但抓紧时间补救,仍能保证秋收无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