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子不类父

 汉末不缺有底蕴的宗族,从县,到郡,至州,有着等级分明的阶级区划,地方豪强,寒门庶族,郡望士族,州起世家,而在他们彼此间,还有更细致的划分,门第之见,在汉末是极重的。 

 而形成这一现状的,就离不开一项制度。 

 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乃是汉室主流晋升渠道,不过传承的时间久了,却渐渐被这些阶层把持住。 

 正如西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凭借一部《孟氏易》家学,使得无数门生愿投继而进修,而袁氏西世皆有位处三公者,继而门下有无数故吏,如此经营之下,使得袁氏到袁绍、袁术这一代早己名满天下! 

 当今天下与汝南袁氏齐名,唯有弘农杨氏,杨氏亦为西世三公,只是杨氏不像袁氏那样,有袁绍、袁术两位诸侯!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隐隐己有门阀之姿,这些特称,可不是随随便便起的。 

 就像世家,如果没有名满天下的家学,即著释经书的话,哪怕底蕴再强,土地众多,家财万贯,也不可能跻身此列。 

 汉末是残酷的。 

 汉末是现实的。 

 这是属于享有特权群体的时代,至于籍籍无名的黎庶,不过就是生产资料罢了,死再多,其实也掀不起任何波澜。 

 只是这群雄并起的乱世纷争,己然影响到各地的寒门庶族、豪强士族,乃至世家,而他们的选择与博弈,也间接加剧了这场纷争。 

 这才早就了脍炙人口的汉末。 

 朝阳东升。 

 驱散了宛县的黑夜。 

 阳光撒照,但宛县却没有太多生机。 

 死气沉沉的。 

 这就是宛县的现状。 

 太守府外。 

 一辆辆奢华的车驾,从宛县城各处驶来,一时间竟使太守府外有些拥堵,这可忙坏了府外值守的曹军将士。 

 “子瞻公,您也来了,许久未见,某还甚是想念啊。” 

 “伯仁兄,汝不是在府研读经书,怎也来此凑热闹呢?” 

 “没办法啊,曹司空之子亲派人来送上请柬,某实在不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