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颍川三骏,多域作战清积弊

 打仗就是瞬息万变,上一秒还在对峙拉扯,下一秒就可能全面开战,哪怕经验再丰富的武将,都无法确保面对的仗,都能取得最终胜利,毕竟每场仗是不一样的,对手,环境,兵力……这些都是不可控的。 

 这世上哪有百战百胜啊,想要在战场上破敌取胜,能做的就是确保每步都不错,设法引诱敌军犯错,这样在必要时就果断出击! 

 武将是好战,但绝不会滥战。 

 打仗是会死人的,死很多很多的人,即便再铁石心肠之辈,见到横尸遍野的战场,都会受到极大冲击的。 

 “三位辗转赶来汝阳,愿响应某讨袁,某这心里甚是欣慰啊。” 

 汝阳大营。 

 中军帅帐。 

 曹昂露出久违的笑意,看向从南阳赶来的杜袭、赵俨、繁(po)钦三人,这内心还是不平静的。 

 这三位乃颍川人士,天下大乱特去荆州避难,这种现象很常见,在北方的不少人,或去荆州,或去江东,或赴交州,为的就是避免在兵乱下遭难,在上述之地,去荆州避难的最多了。 

 相较于江东、交州这等偏远之地,荆州的位置就凸显出来了,关键是底蕴要比两地强太多了。 

 对底层群体来讲,他们到这些地方是逃难,是为了活命,可对避难的士族、豪门、豪强、庶族等群体而言,他们是躲避战乱,避免叫自己或宗族遭难,所以他们对居住环境,甚至出仕是有一定要求的。 

 所以荆州就是首选之地,再不济还能去江东或交州,只是荆州素来排外,特别是荆州的那些大族,对这些避难的群体多有提防,权力就那么多,资源就那么多,你们来了,那我们的如何保证? 

 杜袭、赵俨、繁钦他们就代表在荆的一种现状,即去了荆州避难后,没有在荆州得到重用,时间短了还好,只要有机会与希望,一切都是能接受的,但时间久了,难免就会有人离开荆州。 

 有的重归北方。 

 有的去了别处。 

 “我等在襄阳就知府君大义,袁术在寿春僭越称帝,藐视汉室,藐视天子,此等国贼人人得以诛之!” 

 在曹昂的注视下,杜袭上前作揖道:“我等本想归南阳,看能否做些什么,却不想到了南阳后,才知府君领兵赴汝南讨袁。” 

 “原本府丞是想叫我等暂留太守府,可我等商榷一番后,还是决意来汝南到府君麾下驱使!” 

 曹昂脸上笑意更盛。 

 瞧瞧人家这话讲的,多好啊。 

 对这三位来汝南,曹昂是知晓目的的,说是从荆州北归南阳,倒不如是想在投效曹氏之前,先到自己这里积攒些功绩,这样今后被吸纳进来后,得到的赏识与提拔必然是不一样的。 

 曹昂没有点破这些。 

 人之常情嘛。 

 何况这三位有大才,今下汝南局势动荡,有他们到自己麾下驱使,曹昂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会揪着这些不放? 

 见曹昂不言,杜袭、赵俨、繁钦反倒有些忐忑,在荆州的区别对待,叫他们心理上有不小变化,他们怕曹昂会像刘表一样,对他们不重视,真要这样的话,那他们在曹氏麾下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说起来,他们是能首接去许都的,可杜袭讲的一番话,却得到赵俨、繁钦认可,今下袁术僭越称帝,曹氏必然有所反应,如果能在这期间有所表现,那他们必然会得到重用,也正是这样,他们才忐忑啊。 

 在曹昂这里没得到重视,即便去了曹操麾下就能得到重视? 

 真不见得了。 

 曹操不可能因为他们这些外人,丝毫不考虑曹昂的感受,何况他们当初在颍川时没有投效,而是选择去荆州避难了,即便今下颍川有不少人,在曹操麾下得到重用,甚至他三人还跟其中有联系,但是跟锦上添花相比,明显是雪中送炭更击人心啊!! 

 “几位初来汝南,想必对汝南情况不了解。” 

 在这等境遇下,曹昂缓缓起身,朝杜袭他们走来,“几位不妨先看看舆图,这里还有不少军情急报,等几位了解了汝南情况,我等再聊别的。” 

 这…… 

 杜袭、赵俨、繁钦他们脸色微变,有些难以置信的看向曹昂,很明显,曹昂的态度是很重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