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丁文侯纵论东南,孙刘皆不容小觑(第2页)

 但是这些事要传出去,不管是曹氏所控地域,亦或是其他诸侯势力麾下,那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不说别的。 

 曹昂要真这样干了,那么在紧接着掀起的伐荆一役下,即便曹昂出动能出动的一切精锐,还趁着张羡反叛刘表之势,但他一定不可能夺占荆北之地的,因为荆州诸族知晓这些后,必然会拼死反抗曹昂的。 

 谁都无法确保,发生在九江、庐江的事,是否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在原有时间线上,为何孙策崛起于江东,也曾出兵夺取过庐江等地,但这前后却频频遭遇叛乱,这其中就有不少宗族群体,很多人只知道这些反叛,是因为孙策出身良家子的缘由,但是却忽略了一点。 

 即在孙策依附袁术期间,在半脱离袁术期间,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孙策不止一次的屠戮地方大族豪强。 

 这是犯下的大忌讳。 

 甚至也因为这样的前因,也为日后孙策身亡埋下伏笔,而富春孙氏能够屹立于江东,最终延续很长时间,这与孙权的妥协与让步是密不可分的,如若不是这样,富春孙氏根本就撑不下去。 

 “而在过去这些时日,有不少两淮以外的书信,与扬州刺史府、两郡太守府、众县衙署的不少群体保持联系。” 

 丁斐沉吟了刹那,继续讲述道:“这其中负责牵线的,正是经历了伐荆一役后,还立于南阳的那帮群体。” 

 “如果事情仅是这样还好办。” 

 “但他们却跟南阳、豫州诸郡各国的一些大族豪强联系到一起,继而促成了一批分支迁至两淮定居。” 

 “出现这样的事,扬州上下不好拒绝吧,毕竟迁居乃是正常的事情,总不能为了避免一些麻烦,就明令禁止的杜绝吧?” 

 曹昂听明白了。 

 这跟他猜想的差不多。 

 用最简单的话概述,就是经历讨袁之战的清洗后,相对干净的庐江、九江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己经有一些群体瞄准了这块肥肉,要参与进来吃肉喝汤,关键是对待这种事情,还不能表现的太明显,因为没有理由去进行拒绝或阻止。 

 而除了丁斐提到的这些地域,还有新收的徐州之地,甚至刘备控制的广陵、淮陵一带,都有这样的群体迁居江淮之地。 

 这就让原本干净的江淮,渐渐的就又变得复杂起来。 

 治理地方的难处就在于此。 

 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扬州刺史府上下是可以态度明确,但是子脩也曾多次强调过,事终究是由人去做的。” 

 在曹昂的注视下,丁斐轻叹道:“某从不否认,在扬州刺史府上下,过去征辟的众多官吏中,的确有不少有才能的。” 

 “但是多为寒门庶族出身的他们,其中也有不少不敢得罪这些人,所以在一些政策上的推行,难免就会有延缓的趋势。” 

 “说起来,某还要感激子脩,当初在荆州之际明确了军民屯,这使得大批土地,特别是围绕巢湖、芍坡等地的土地,被首接划拨到军屯之下,不然啊,两淮治下的兴屯,断然没有今下的成效。” 

 这就是现实啊。 

 曹昂轻叹一声,他算是明白丁斐为何那样了。 

 事情的确是在做,但推行的效率却不高。 

 这就是意识形态之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选才制度的精进,根本就不可能大跨步到科举制上,因为毫无根基。 

 在这个时代的知识是极其昂贵的。 

 超过九成半的群体都是文盲,而剩下的那半成,只有极少的部分,才是治理方面所需要的人才。 

 而他们的出身,又注定一些事不可避免。 

 “除了某适才提及的这些,还有外部的需要考虑。” 

 丁斐撩撩袍袖,继续说道:“就今下的形势而言,对于扬州刺史府上下来讲,安稳才是首要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紧密围绕这一展开。” 

 “但是呢,在江淮与徐州之间,还有一个刘备盘踞在广陵一带,此人看起来是以仁德著称的,但其野心一点都不比江东孙策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