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合围之势(1)

 建安八年,六月二十一。+j-i/n·c?h_e.n^g*h,b·g\c′.\c*o^m! 

 烈日高悬,酷热让人心烦意躁。 

 诸葛亮立于一处,略有失神的看着前方,脑海里不断浮现种种,他不知自己做的到底是对是错。 

 进出的人,有些在见到诸葛亮时,想上前去跟诸葛亮打招呼,却被同行的人阻止,因为在今日,襄阳城会发生一件大事。 

 首到…… 

 “孔明。” 

 贾诩的声音打断此间平静。 

 诸葛亮回过神来。 

 在看清来人是谁时,诸葛亮抬手行礼,“见过军师。” 

 “哎,无需多礼。” 

 贾诩笑笑,伸手示意道,说着,贾诩打量着诸葛亮,“孔明是在想今日处决之事?” 

 “是。” 

 诸葛亮短暂沉默,随即点点头道。 

 在过去,影响到襄阳秩序的,不止前线战事这一项,还有别的,看似平静的时局下,却藏着暗潮汹涌。 

 作为明面上审理要案的诸葛亮,在过去经历了世人难以理解的经历,恰是这份经历使诸葛亮的心境有不小改变。 

 三公,九卿,列卿等,这些在诸葛亮眼里,应当尽心辅佐天子的,但在过去,却有不少派人来襄,甚至还写来一封封信。 

 目的是为影响要审的要案。 

 甚至在此之前,还有人强硬的表态,涉及到汉室宗亲的要案,理应由在许的廷尉府来主审。 

 总而言之就是征东将军府开审的这桩要案,由于牵扯到了众多群体,导致很多人都明里暗里的插手此案。 

 可他们的插手,并非是为了将此案查清查明,而是为了各自的目的及利益,这使诸葛亮背负极大的压力。 

 首到在北的仗停了,曹操对外宣称要领兵归许,这才使种种风波及试探,才开始逐步减少了。 

 因为许都发生更大的事了。 

 曹操不止要领冀州牧,还使麾下一批追随者,凭借此前所取战绩功绩,被推到一个个关键位置,爵位赏赐这些就更不用提了。 

 当了解到这些的诸葛亮,罕见的在府上饮酒了,还饮了个酩酊大醉,知晓此事的很少很少。 

 ‘果然还是公子啊。’ 

 见诸葛亮如此,贾诩没有说什么,心底却生出了感慨及唏嘘。 

 诸葛亮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 

 尤其是在过去这段时日,别看其负责主审要案,但其分管的军屯、军工、船舶等有司,是井然有序的在运转的。?纨, · ·鰰*占, ′哽?新`最\全, 

 也就是说,诸葛亮要负责要案下,还要对所领诸职进行安排,毕竟前线征战不断,可不会管后方发生什么。 

 涉及到前线供应粮草、军需、军械等,有很大一部分是要通过诸葛亮运转的,这也使得阎象等人,一首在盯着诸葛亮,一旦其出现任何差池,他们就会插手解决此事。 

 倒不是阎象他们不信任诸葛亮,实则是涉及前线诸事,断然不能有任何纰漏或闪失,不然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走过来的。 

 回到正题,这次主审要案的经历,让诸葛亮看清一个现实,即在汉室中枢的很多人,并不是一心为公的,他们会为了各种算计及私利,去明里暗里的做各种事情,以达到他们所谋之事。 

 曹昂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诸葛亮真实接触到这一层,不可否认,谯县曹氏在过去时做了很多事,有好的,有坏的,否认这些,其实是在否认曹操的来时路,这种蠢事曹昂可不会去做。 

 曹昂用另一种方式,让诸葛亮知道一点,除了曹氏,除了曹操,其他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是真的大公无私。 

 还是说道貌岸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在汉室中枢,真的有一批大公无私之辈,那就不会发生黄巾之乱,董卓乱雒,诸侯讨董,长安乱,诸侯并起这些事情了,由此汉室也不会降下乱世了,这样很多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既然发生了这些,那就别说别的。 

 诸葛亮了解到这些,一定会有很多想法的,如果诸葛亮想要改变这一切,那么就必然要跟他捆绑在一起。 

 只要促成了这点,那慢慢就与曹氏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