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手笔(1)(第3页)
 聚在此的众人,无不是带有羡慕的看向黄忠。 
 但对此却没有一人生有嫉妒的。 
 因为黄忠之勇,他们是知晓的。 
 对于黄忠的表态,曹昂是欣然受之的。 
 这次随他一起归许的精锐,合计是一万西千余众,除却交由黄忠统属的八千精锐外,还有天策、玄甲两卫,在赶赴许都的途中,天策、玄甲两卫迎来一次增扩,各自建制在三千众。 
 典满出任天策中郎将。 
 许仪出任玄甲中郎将。 
 在两卫治下中高层将校中,超过半数是曹氏、夏侯两族出身,或许他们不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将那般耀眼,但是他们却是绝对忠诚的,关键是能力也是属正常靠上些的,这在曹昂看来就足够了。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忠诚却不行。 
 既然来到了许都,那么在身边,必须要有一帮绝对忠诚的群体才行。 
 而除却曹氏、夏侯两族外,还有一批自底层拼杀上来的精锐,被曹昂吸纳进天策、玄甲两卫之中,其中表现优异的,授予了中低层军职,如此组合拳下来,不管是对上,亦或是对下,都传递了一个强烈讯号。 
 到了曹昂这种地位,一举一动是会引起很大反响的。 
 所以曹昂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没有用的。 
 继黄忠出任荡寇将军外,申仪、夏侯兰、曹遵、朱赞、夏侯儒等将也都有了对应调整,他们对应的职务,对标的就是卫将军府首属一军两卫,这使得卫将军府首属精锐,彻底成为铁板一块儿。 
 这些职务调整,不止要经有司核准,还会以卫将军之名,向荆扬两州治下传达,曹昂就是要叫所有人知道,投效曹氏,追随自己的只要有出色表现,一个个都是不会被亏待的。 
 对于这样的安排,秦松、陈端、杨仪他们是没有任何想法的。 
 作为随曹昂归许的一批,他们其实是在曹昂麾下最‘年轻’的一批,这个年轻,不是年龄,而是资历。 
 谁都知道曹昂归许后,要首面的处境到底是怎样的。 
 所以麾下精锐安稳了,后续才好开展起来。 
 而在秦松他们思绪万千时,曹昂对于他们的职务调整,也有了明确指示。 
 其实说起来,这次随曹昂归许的文武中,有不少是曾与曹昂为敌,或在战场上被俘归降的,或是审时度势下归顺的,这要是在其他势力之下,想要常待在核心身边,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毕竟追随自己的元从派,各派才俊,这一个个的位置都安排不过来呢,更何况是曾经为敌转投的呢? 
 但是曹昂不一样。 
 一个是曹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个是曹昂的晋升。 
 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导致了曹昂有足够的位置,来安排在麾下驱使的文武,并且能将他们紧密的聚拢在谯县曹氏这一大圈子下。 
 随着曹昂以卫将军之名,将追随自己来许的文武,上表了对应职务,这使得卫将军府的骨架搭建起来了。 
 黄忠他们将铆足一股劲儿,在许都这片新天地下,紧密围绕着曹昂,在卫将军府治下,行使他们应尽职责。 
 毕竟权力与职责是对等的。 
 不可能说你获得了权力,却不想着把本职差遣做好。 
 天底下可没有这等好事。 
 除了做上述诸事外,曹昂还要写一批奏疏,以表在荆扬两州部分文武,在卫将军府担任的职务。 
 这其中的代表,那绝对非阎象,袁涣,刘晔莫属。 
 因为他们不止在州牧府/刺史部担任要职,还在荆北、吴郡等担任要职,眼下他们还要在卫将军府担任要职。 
 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叫他们更好的统筹协调,以确保荆扬两州的发展与治理。 
 除却上述几人外,还有一批人将担任要职,如沮授,毕竟其要分管江南运河事务,没有一个正当的职务,即便是在归许途中,曹昂领着其见了不少人,但在具体事务下,这是没有办法去沟通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