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宇宙是被创造的(第3页)
那个世界的他应该还没打开天眼。所以他感受不到我。
有这么一帮傻逼科学家想把那个圆周率算尽。来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注定的,这些人都是傻逼。
那人家设计圆周率的时候就不让你算尽,单独写一个圆周率的无穷程序不就行了吗?
圆无穷和时间线有啥关系都不是一个维度的。
这帮科学家想拿三维的东西证明四维的事,这就叫,刻舟求剑。』
“你的说法很有意思,但是你怎么证明呢?”
大胡子继续说,“想要证明我们世界是被制造的试验场,只需要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为了节省计算资源而对“远处”或“未观测”区域进行简化处理的痕迹。”
大胡子在解释宇宙被创造的问题上时,是这样讲的。
『从科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洞察力。如果宇宙是模拟的,计算资源必定有限,那么未观测区域的简化处理应该是最可能暴露的破绽一一就像游戏里远景贴图模糊化处理那样。我已经找到了三个漏洞。
1.量子力学最核心的诡异特性之一就是波函数坍缩和观测者效应。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在没有被测量时,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态(波函数描述)。只有当进行测量(观测)时,它才会“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渲染延迟”:盒子不打开,猫的状态(死\/活叠加)就不需要被确定。
2.量子纠缠粒子对无论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的状态会瞬间确定另一个的状态,似乎违反了光速限制(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在模拟框架下,纠缠粒子对的状态关联性,可能只是模拟系统数据库中的一条预设的全局关联记录。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触发对该粒子的“渲染”)时,系统会同时更新这对纠缠粒子的状态记录(或根据预设规则生成结果),这并不需要粒子间传递任何物理信号,因此不违反光速限制。这本质上是系统内部的数据处理,而非真实的超距作用。节省的资源在于避免了实时计算纠缠粒子间复杂的、超光速的相互作用。
3.全息原理:提出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物理信息(包括描述三维空间及其内部物体所需的信息)可以被完全编码在该区域的二维边界面上。就像全息图,一个二维表面承载了三维图像的全部信息。
这被一些支持模拟假说的人解读为宇宙“信息存储方式”的线索。模拟系统可能不需要为三维空间的每一个点存储独立的信息,而是采用更高效的全息压缩方式,将信息存储在低维“边界”上。
当需要呈现三维空间的某个局部细节时(例如被观测时),系统再根据边界信息“解压缩”渲染出该区域。这极大地节省了存储和计算资源。未被观测区域的细节,可能只以压缩的边界信息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