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集:《再遇商机,新兴行业探索》(第2页)

 三、资本棋局与舆论破局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崇祯十八年夏。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伊丽莎白号」因风暴搁浅在舟山群岛,陈承钧亲自带人救援,换来船上两名机械师的技术协助。当金发碧眼的匠人在工坊里画出冷凝器图纸时,王贵突然一拍大腿:「原来蒸汽要先变水!少东家,咱之前都错把汽缸当茶壶使了!」

 与此同时,陈承钧在资本市场展开布局。墈书君 庚芯醉全他发行「铁路股」,以「十年返本、年息八分」为诱饵,吸引徽商、晋商入股。为打消士绅顾虑,他特意请苏州大儒钱谦益题写《铁路便民论》,在《江南商报》连载:「轮轨者,非蛮夷之奇技,乃《考工记》『车同轨』之遗意也。」文章甚至引用《周礼》「通则不痛」的说法,将铁路比作人体经络,暗合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念。

 舆论渐渐转向。当第一台改良后的蒸汽机在上海江边试运行时,围观的百姓多达数千人。那一日阴雨绵绵,铜制烟囱喷出的白雾与雨幕交织,活塞往复的「哐当」声震得江滩碎石乱颤。一位老举人当场赋诗:「铁马横空破雨来,龙嘘云气走惊雷」——诗句次日便登上《申报》头版,连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都在抄录传阅。

 四、首条铁路:从松江到上海

 崇祯十九年正月初七,黄道吉日。松江府城外的农田里,陈承钧穿着玄色马褂,手持鎏金铆钉锤,将第一枚道钉敲入铁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商用铁路,全长二十七里,连接松江棉纺厂与上海港。铁轨用的是芜湖炼出的「低碳熟铁」,每根长三丈,由蒸汽机驱动的锻压设备打制而成。

 首趟列车的车厢分为三等:头等舱铺着波斯地毯,窗棂雕刻缠枝莲纹;二等舱是红木座椅,备有热茶饮;三等舱为敞篷车厢,专供运送棉花等货物。陈承钧特意邀请南京六部官员登车试乘,当列车以每时辰三十里的速度掠过油菜花田时,户部尚书周延儒望着窗外飞速后移的村落,忽然抓住陈承钧的手腕:「如此速度,若用于运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年轻人不动声色地抽回手,指着远处的煤炭堆场:「此路专为商运设计,若朝廷需要,可另修军用支线。」他心里清楚,军事用途既是诱惑也是禁忌,必须把握分寸。

 列车抵达上海港时,码头上的水手们发出震天欢呼。更震撼的是货物转运效率:以往从松江运一万匹棉布到上海需五百辆大车、三日行程,如今只需二十节车厢、两个时辰。随行的账房先生当场算出成本对比:运费降低六成,损耗减少八成——这个数字很快通过商帮渠道传遍大江南北。

 五、连锁反应:资本狂潮与产业裂变

 松江铁路的成功引发了资本狂潮。短短三个月,陈氏商行收到各地商帮的合股申请三百余份,要求修建苏州—南京、杭州—宁波等线路。陈承钧趁机成立「大明铁路总公司」,规定「官股占三成、商股占七成」,既拉拢朝廷又保持商业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