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集:《海底商业探索起步》(第2页)
“陈小姐,这片人工珊瑚的成活率已达92%,远超自然恢复速度。”项目生态顾问李博士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观光隧道的设计采用了‘动态仿生外壳’,能模拟珊瑚的色彩变化,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干扰。”
这正是陈曦对海底商业的理解:开拓不等于掠夺。她在陈远“科技驱动商业”的理念上,叠加了“生态共生”的维度。海底观光项目的门票收入,将有30%投入珊瑚礁修复计划;而矿产开采则采用“模块化提取”技术,像拼图一样逐块开采,避免大面积海底地貌破坏。
“商业要像珊瑚一样,在共生中生长。”陈曦在项目启动发布会上这样阐述,“深海不是人类的‘资源仓库’,而是需要敬畏的生态系统。我们每开发一寸海底,都要找到与自然共存的密钥。”
她的话引发了业界对“可持续深海商业”的思考。与此同时,陈氏的“海底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并网运行——巨大的球形服务器群沉于千米海底,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排出的温水甚至能为周边的深海生物群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这种“数据+生态”的复合模式,让陈氏在海底商业领域迅速建立起技术与伦理的双重壁垒。
第四章:深海博弈(约1700字)
然而,深蓝之下并非只有机遇。2051年,陈氏集团在国际海域勘探时,遭遇了来自跨国能源巨头“海王星集团”的强硬阻挠。
“陈小姐,对方的勘探船多次闯入我们的作业区,声称该海域的矿产权益存在争议。”“深蓝先锋”号舰长的语气带着焦虑,“他们还动用了先进的声波干扰设备,影响我们的传感器运行。”
陈曦盯着实时传输的海域争端地图,指尖冰凉。她知道,海底商业的蛋糕太大,必然引来觊觎。海王星集团仗着老牌能源企业的资本与政治资源,试图在深海矿产领域挤压陈氏的生存空间。
“启动‘海神-2’号无人潜艇,进行全频段信号屏蔽。”陈曦迅速下达指令,同时拨通了陈远的电话,“爸,海王星开始动手了。”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陈远的声音带着久经商场的冷静:“商业竞争,从来不是只靠技术。还记得爷爷说过的‘商道即人道’吗?有时候,合作比对抗更有力量。”
陈曦心领神会。她没有选择与海王星硬撼,而是转身联合了几家专注于海洋环保的国际组织,公布了陈氏海底项目的“零生态破坏”技术白皮书,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作业区进行实时生态监测。同时,她主动与斐济、新西兰等岛国政府深化合作,将海底数据中心与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计划绑定,用“绿色商业”的形象赢得了国际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