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集:《商业与青少年创意孵化》(第2页)

 “陈总监,我们是商业孵化,不是慈善机构。”张启明的钢笔在文件夹上敲出节奏,“上周那个高中生做的Ar眼镜,专利报价已经到八百万了,这才是值得投入的项目。”

 陈砚之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桌角放着个牛皮纸包。拆开来看,是林小满的智能花盆,附带一张便签:“陈老师,我改了浇水程序,现在能识别多肉和兰花的不同需求。”花盆底座贴着张便利贴,画着只举着螺丝刀的小猫。

 当晚,陈砚之在项目群里发了条消息:“所有创意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下周开始,增设‘微创新工作坊’,不限技术门槛。”

 第二个月,林小满带着改进版花盆来参加工作坊。这次她带来了三个不同尺寸的样品,最小的能挂在防盗窗上。“我找五金店老板问了,这种塑料外壳批量做只要十二块钱。”她献宝似的指着花盆侧面的凹槽,“这里能塞香茅片,夏天还能驱蚊。”

 陈砚之看着围过来的几个初中生,他们手里拿着五花八门的发明:能测握笔姿势的智能笔、带放大镜的书签、可折叠的购物袋支架。这些被张启明称为“小打小闹”的创意,此刻正让孩子们眼睛发亮地交换想法。

 变故发生在六月。张启明突然宣布要砍掉微创新项目的预算,将资金全部投入那个Ar眼镜团队。“投资方要看回报,”他把财务报表拍在会议桌上,“那个花盆就算卖爆了,一年能赚多少?”

 “但我们已经收到四百多个预订单了。”陈砚之翻开手机里的接龙记录,大部分来自养老社区,“林小满还和街道办谈了合作,给独居老人免费安装。”

 “慈善项目应该找民政局。”张启明的钢笔在报表上划出红圈,“下周一前,把工作坊的场地腾出来,给Ar团队做测试间。”

 周五的工作坊上,林小满没来。陈砚之拨通她妈妈的电话,才知道女孩因为要帮家里看杂货店,已经三天没去学校。“她说那个花盆卖不出钱,还不如多进点货。”电话那头传来超市扫码枪的滴滴声。

 陈砚之驱车穿过老城区的狭窄巷道,在挂满塑料玩具的杂货铺里找到了林小满。她正踩着板凳给货架补货,校服外套搭在收银台上,上面别着枚“创客之星”的徽章。

 “奶奶住院了,妈妈要去陪护。”林小满跳下板凳时差点摔倒,“那个花盆,我可能做不了了。”

 陈砚之看着货架角落里堆着的纸箱,里面是打包好的智能花盆,每个都裹着气泡膜。“这些是?”

 “上周社区订的,我晚上在家组装的。”林小满低下头,“但五金店说要先付定金才能做新外壳,我……”

 陈砚之掏出手机给张启明发消息:“微创新项目需要启动资金两万,用于支付首批材料款。”对方秒回:“驳回。”

 她盯着屏幕沉默片刻,转身对林小满说:“明天带你的花盆来创客空间,我们开个线上众筹。”

 周六的直播室里,林小满抱着花盆坐立不安。陈砚之帮她调整好摄像头,身后的背景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创意草图。当镜头对准花盆底座的小猫图案时,弹幕突然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