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集:特色服务规划(第3页)

 施工队撤场前,李师傅在后厨辟出块展示区,摆上他收集的旧物件:民国时期的铜火锅,带缺口的粗瓷碗,还有个掉了漆的保温桶。"这是我爹当年走山路卖茶用的。"他摩挲着桶身,"客人看见这些,就知道咱的食材是从哪儿来的。"

 林湄把收集来的老故事整理成小册子。除了宅院的历史,还有些山里的传说:比如哪块石头是神仙变的,哪棵树上住着山神。"上次有个作家说,这些故事比任何宣传都管用。"她把小册子递给陈默,"要不要请他来开场故事会?"

 陈默翻着册子,忽然注意到夹着张照片。是几十年前的老宅院,门口站着位穿蓝布衫的妇人。"这是原主人的妻子。"林湄解释,"她的孙女昨天来看过,说奶奶当年总在桂花树下绣花。"

 "围炉夜话"的舞台就搭在桂花树下。陈默让人做了排木凳,又搬来几个炭火盆。"天冷的时候,客人可以烤红薯。"他比划着,"再备些瓜子花生,像过年守岁一样。"

 试运营前的培训会上,李师傅端出了新研发的茶点:用山核桃碎做的酥饼,野蜂蜜调制的山药糕。"配郑先生的雨前茶正好。"他说着给每人斟了杯茶汤,琥珀色的液体里浮着细小的绒毛。"这些茶沫子是好东西,说明茶叶新鲜。"郑先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站在那里,手里提着套精致的茶具。

 团队成员轮流扮演客人,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如果半夜想吃面条怎么办?"扮演夜猫子的前台小妹问。李师傅大手一挥:"厨房24小时有人,随时来煮。"

 "竹编学不会怎么办?"实习生小张故意刁难。周师傅慢悠悠地说:"学不会没关系,看着我编也是种乐子。"他拿起竹篾,三两下编出只凤凰,引得众人拍手叫好。

 陈默扮演挑剔的客人,故意说对芒果过敏。早餐时,李师傅果然端来份没加芒果酱的杂粮粥,旁边还放着张手写便签:"过敏体质建议试试咱家的葛根粉"。便签的角落画着个小小的笑脸。

 演练到深夜才结束。陈默沿着青石板路巡查,每个房间都亮着灯,像颗颗散落的星子。他推开茶室的门,郑先生还在那里泡茶。"尝尝这个。"老先生递过茶杯,"用新收的山泉水泡的。"

 茶香在舌尖弥漫开来,带着清冽的山气。窗外传来虫鸣,间或有夜鸟的啼叫。陈默忽然觉得,这座老宅院正在慢慢苏醒,那些沉睡的故事,正随着茶香、饭香、竹篾的清香,一点点回到生活里。

 开业前一天,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李师傅在厨房炖了大锅肉,香气飘出老远;周师傅把竹篾泡在水里,准备明天的体验课;吴奶奶坐在桂花树下,剪了满地的红窗花。

 陈默最后检查了遍客房。每间房的桌上都放着本笔记本,供客人写下住店感受。他翻开第一页,想了想,提笔写下:"愿你在这里,既能尝到山的味道,也能找到心的归宿。"

 暮色降临时,他站在庭院中央。月光穿过新搭的花架洒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远处传来周师傅劈竹的声音,笃笃笃,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故事伴奏。他掏出手机给林湄发消息:"明天把体验课表再核对一遍,别漏了吴奶奶的剪纸材料。"

 手机屏幕亮起时,正好照见墙角新栽的桂花树苗。陈默想起老人说的话,这树要五年才开花。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比花期更值得等待——比如当第一位客人举起亲手做的竹篮,当茶烟混着饭菜香飘出木窗,当围炉夜话里响起第一个故事,这座老宅才算真正活了过来。

 夜色渐深,老宅院的灯一盏盏熄灭,只有门廊的灯笼还亮着,像在等待归人。远处的山峦隐入薄雾,近处的竹林随风轻摆。陈默知道,从明天起,这座山院里的时光,将被无数新的故事填满,而那些关于风味与匠心的传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