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集:业务快速发展(第2页)
他翻到莫干山那一页,铅笔勾勒的老宅院草图旁写着一行字:“差异化才是活下去的根本”。当时他站在这座荒废的宅院前,看着墙缝里钻出的野草,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天井,下雨天能听见雨打青瓦的声音。
“也许可以试试连锁。”这个念头像竹林里的春笋,不知什么时候就冒了出来。
上周在上海参加民宿行业峰会时,一位投资人跟他说:“现在单体民宿的天花板太明显了,想做大就得标准化,但又不能丢了魂。”这话让他琢磨了好几天。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标注着密密麻麻红点的地图。这些红点是他过去半年派团队考察过的潜在物业:杭州千岛湖边有栋临湖的独栋别墅,桂林阳朔的古村落里藏着几处明清老宅,还有云南沙溪古镇的一个茶马古道驿站。
“小周,把阳朔那处物业的资料调出来。”陈默对着对讲机说。
策划部的周明很快抱着个文件夹进来,他是刚从旅游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眼睛亮得像有星星:“陈总,阳朔那几栋老房子我们又去看了趟,村里说下个月就通天然气了,之前担心的消防问题也能解决。”
文件夹里有厚厚一沓照片,青石板路尽头的老宅爬满三角梅,二楼的窗台正对着漓江支流,晨雾中的竹筏像浮在水墨画里。陈默指尖划过照片:“联系一下当地的设计院,下周去现场再测一次尺寸。”
“好嘞!”小周刚要走,又被陈默叫住。
“上次说的那个管家培训体系,做得怎么样了?”
“已经整理出初稿了,把玲姐她们的经验都写进去了,包括怎么认客人喝没喝茶的茶杯、下雨天怎么收伞不会弄湿地板……”
陈默点点头。他最怕的就是连锁做着做着就成了千篇一律的酒店,那些老匠人做的木雕、本地阿姨炒的笋干、玲姐记客人喜好的小本子,才是“云栖”两个字的根。
下午的时候,施工队的老张来了。他正带着人修复莫干山民宿的老围墙,手里拿着块刚从山里捡的青石板:“陈总你看,这石头和原来的墙色多配,比建材市场买的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