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集:市场竞争加剧(第2页)
“陈老板,你们家的井水烧茶特别甜。”戴眼镜的摄影师举着相机,镜头对着晨光中的竹叶,“我跑过全国二十多个民宿,就你们这儿允许客人自己去后山采茶,还请茶农来教炒茶。”
陈默的心猛地一跳。他看着摄影师镜头里的画面,不是精心布置的客房,而是客人蹲在茶树下的笑脸。那些被团队视为“额外成本”的体验活动,恰恰是连锁店最难复制的东西。
回到民宿,他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在地性、参与感、温度。阳光透过木窗棂照在字上,仿佛为这些词语镀上了金边。
三、生根计划
“生根计划”的提出在团队内部引发了争议。小张觉得把客房改造预算砍掉一半,用来建手工作坊是疯了;周明担心投入大量精力做体验活动,会影响客房服务质量。
陈默带着大家去拜访王木匠。老木匠的院子里堆着刚解好的木料,他正在雕刻一块银杏木,说要做套茶具。“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机器做的东西,快是快,但没魂。”老人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木料,“你看这纹路,每棵树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经历。”
那天下午,团队决定保留老宅院的原有格局,把原本要扩建的三间客房改成:一间竹编工坊,请村里的老手艺人每周来授课;一间茶事书房,陈列莫干山茶文化的书籍;一间星空画室,晚上能看到山巅的银河。
林薇算了笔账,虽然客房数量减少导致理论最大收入下降,但体验活动可以带来额外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现在住客平均停留1.5天,要是能增加到2.5天,餐饮和体验项目的收入能补上客房的损失。”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王木匠送来一副亲手雕的门匾,上面刻着“山语间·共生”。他说这名字比原来多了层意思,人和山,人和人,都要像老宅院的梁柱一样,互相支撑才能立得住。
第一个体验活动推出时,周明捏着一把汗。他们请了山下的老茶农带客人采茶,每人收费两百元,比市场价高了五十。没想到消息放出去,三天就报满了。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是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炒的茶叶,配文:“在莫干山,时间会发芽。”那条朋友圈带来了七个预订电话。
四、风雨同行
连锁品牌的反击来得很快。他们推出了“999元三天两晚套餐”,包含接送服务和标准化体验课。周明在暗访时发现,所谓的采茶体验就是在酒店后花园摘几片叶子,炒茶环节用的是电炒锅。
“客人不傻,他们分得清真假。”陈默指着留言本上的一段话,是位教师写的:“当老茶农说起他爷爷种的第一棵茶树时,我知道这不是剧本里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