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集:创新经营模式(第2页)


 林薇拿着出错的流程表头疼:“连锁店的标准流程就不会这样,时间卡得死死的。”


 陈默却在客人留言本上看到了意外的好评。那位错过采茶的客人写:“虽然没采到茶,但陈老板陪我们在茶林里散步,听他讲改造老宅院的故事,比按流程走更有意思。”


 他们很快调整了策略,把套餐做成“主干+枝叶”的结构。主干是固定的交通和门票,枝叶则留给客人自由选择:想早起的跟着茶农采茶,爱听故事的跟张导游寻古,喜欢安静的就在院子里跟着王木匠学做竹风铃。


 周明设计的文创产品也有了方向。不再是批量生产的钥匙扣,而是把客人在民宿的体验变成可带走的记忆:采茶时炒的茶叶装在王木匠做的竹罐里,罐身上刻着入住日期;客人拍的照片可以印在帆布包上,旁边题着张导游讲的诗句。


 第一批产品上架那天,刘婶特意送来一篮土鸡蛋。“我家那口子说,你们把我们的东西变成了宝贝。”她指着货架上的笋干礼盒,那上面印着她在灶台前忙碌的照片,“城里客人说,看到这照片就像闻到了家里的香味。”


 三、风波与转机


 连锁品牌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猛。他们推出“买套餐送千元文创大礼包”,礼包里塞满了印着logo的马克杯、笔记本,价格低到几乎不赚钱。


 “他们在赔本抢市场。”林薇看着后台数据,有客人取消了山语间的订单,理由是“礼包看起来更划算”。周明在景区门口看到,连锁品牌的大巴上挂着横幅:“专业团队全程陪护,拒绝野导野店”。


 张导游气得摔了茶杯。有客人拿着连锁的宣传单问他:“你是不是他们说的野导?”老人红着眼圈说:“我爷爷就是给洋人当向导的,传到我这辈,从没坑过一个客人!”


 那天晚上,陈默组织大家在民宿开篝火晚会。没有客人,只有团队和合作的村民。刘婶煮了一大锅土鸡汤,王木匠带来自酿的米酒。张导游喝多了,抱着吉他唱年轻时学的山歌,歌声混着竹林的风声,听得人眼睛发烫。


 “他们能复制产品,复制不了这些。”陈默举起酒杯,对着篝火照出的一张张笑脸,“张导的故事,刘婶的手艺,王木匠的竹器,这些才是莫干山的魂。”


 转机藏在一个细节里。有位取消订单的客人又回来了,说连锁的礼包里,号称“莫干山特产”的笋干其实是外地货,导游照着剧本背讲解词,连路边的野花都认错了。“我还是想跟着张导走,听他讲那棵三百年的老樟树怎么躲过日军的炮火。”


 周明立刻调整了营销策略。他们拍了系列短视频:张导在老教堂前讲传教士的故事,刘婶教客人辨认野菜,王木匠展示竹条如何变成竹篮。视频结尾不推套餐,只说:“在山语间,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


 四、生长的链条


 新套餐“山语间·四季”上线时,连李站长都吃了一惊。春天的“挖笋寻茶”,客人跟着农户下田,挖的笋可以让刘婶当场做成菜;夏天的“星空夜话”,张导带着看萤火虫,王木匠教大家用竹篾做灯笼;秋天的“山货市集”,客人能把亲手摘的橘子酿成酒,贴上自己设计的标签带走;冬天的“围炉守岁”,全村人聚在民宿包饺子,看老艺人演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