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集:景区开发规划(第3页)

 "林总,这可是送上门的好事。"村支书有些心动,"村里的小学正好需要翻新。"

 林默却带着专家做了水质检测,发现温泉水含有特殊的矿物质,一旦大规模开发可能破坏周边的地下水系。他把检测报告摊在村委会的长桌上,旁边放着一份替代方案——建三个小型生态泡池,每天限量接待游客,收入同样够修学校。

 "钱要赚,但不能断了子孙的路。"老村长敲着烟杆说,"就按林后生说的办。"

 四、打开的山门

 试运营那天,第一批游客坐着观光车进来时,整个山谷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当穿着传统服饰的阿玲用清脆的声音介绍路边的植物时,有位老人忽然红了眼眶——他年轻时曾在这里插队,没想到五十年后还能认出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杉树。

 生态餐厅里,厨师长用当地的山泉和野菜做出一道道佳肴。墙上的屏幕循环播放着食材的来源:哪片梯田种的稻米,哪个山坳采的菌子,甚至能看到农户弯腰插秧的身影。

 "这才是旅游该有的样子。"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不是把自然圈起来收钱,而是让人知道该怎么珍惜。"

 林默最常去的地方是民俗博物馆。那里陈列着村民们捐出的老物件:百年前的织布机还能转动,褪色的苗绣嫁衣上,蝴蝶妈妈的图案依然鲜活。有天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展品前驻足良久,原来玻璃柜里的银项圈,是她出嫁时母亲给的嫁妆。

 "现在年轻人都知道这些老东西金贵了。"老人笑着说,"前阵子有个娃娃,看了博物馆里的蜡染,自己在家用板蓝根叶子捣鼓着染手帕呢。"

 景区正式开放那天,林默站在观景台俯瞰整个山谷。新建的设施像散落在绿毯上的珍珠,既不抢眼,又恰到好处。远处的村寨里,炊烟与晨雾缠绕在一起,吊脚楼的屋檐下,挂着游客和村民一起扎的灯笼。

 他想起规划之初,有位专家曾问他:"你到底想在这里建什么?"

 此刻答案在风中清晰起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商业景区,而是一片让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土地。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山脊,照亮"生态优先"四个石刻大字时,林默知道,这只是开始。山门外,还有更多等待被温柔唤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