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集:数字化转型启动(第3页)
“这个订单我亲自跟进。”李梅给阳朔店店长打电话,“老人入住时,让客房主管带着轮椅在门口等,房间里多放两双防滑拖鞋,浴室里的防滑垫一定要铺好。”
重阳节那天,老人被接到民宿时,手里捧着一个相框——那是他和老伴在莫干山店的合影。店长按照李梅的嘱咐,带他参观了特意布置的“怀旧角”,那里摆放着老相机、旧唱片等复古物件。
“您老伴要是还在,肯定喜欢我们新弄的星空露台。”店长轻声说,“晚上天气好的话,能看到银河呢。”
老人眼眶红了,他打开手机里的相册,絮絮叨叨地说起和老伴的旅行故事。这些对话被店长悄悄记下来,录入了客户档案的“偏好”字段。
三天后,老人退房时留下一封手写信:“本来以为一个人旅行会很孤单,没想到你们连我喜欢喝温牛奶都记得。那个Ai客服回复很快,但更让我暖心的,是你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啊。”
这件事给了林辰很大触动。他在专项组会议上说:“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数据有温度,让系统懂人心。”
他们开始在Ai系统里加入更多人性化设置:当检测到客户是第一次入住,Ai客服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详细的入住指南;识别到客户生日时,会推送“可免费升级房型”的选项,但最终由人工管家打电话确认;遇到“家人去世”“失恋”等敏感词时,系统会自动转接给资深客服。
张野还开发了一个特殊功能——让一线员工可以在系统里添加“隐形备注”。比如王姐发现某个客人喜欢安静,就在系统里标记“轻手轻脚服务”,这个备注不会显示在客户可见的界面,但会提醒所有服务人员。
有次林辰在后台看到一条备注:“客人的女儿在国外留学,每次入住都会问附近有没有卖国际电话卡的地方。”他立刻让采购部批量采购,放在前台备用。
五、浪潮之上
转型半年后,“栖云”的数字化系统开始展现真正的威力。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台风天,系统提前预警,自动给未来三天入住的客户发送提醒短信,并提供免费取消或改期服务;同时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出约30%的客户会选择改期而非取消,提前调配了各门店的客房资源。
当竞争对手还在手动打电话通知客户时,“栖云”的客服团队已经处理完所有变更请求。这次事件让客户满意度飙升,当月新增会员数创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让跨区域协作成为可能。贵州景区的运营团队通过数据中台,看到入住民宿的客户中有70%会购买景区门票,于是推出“宿+景”联票,两个月就带动景区客流增长55%。
在年度战略会上,林辰展示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8%,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6%,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9%。但他没有止步于此。
“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林辰指着大屏幕上的海外市场数据,“东南亚游客对智能民宿的接受度很高,我们的系统完全可以复制过去。”
张野已经在开发多语言版本的系统,王鹏则根据数据分析,设计了针对外国游客的“文化体验包”——包含汉服体验、茶艺课程和中英文双语服务。
散会时,李梅看着手机里的员工培训群,王姐刚发了张截图——她用系统后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优化了客房清洁流程,现在她负责的楼层,客户对卫生的满意度是100%。
“以前觉得数字化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才知道,这东西能帮我们把活儿干得更漂亮。”王姐在群里写道,后面跟着一个笨拙的笑脸表情。
林辰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手机收到张野发来的消息:“新的Ai模型测试成功,现在能识别23种方言了。”他笑着回复:“不错,但别忘了,最地道的方言,永远在客户的心里。”
窗外的浪潮拍打岸边,正如这个时代的数字化浪潮。而“栖云”这艘船,正凭借着技术的风帆和人心的压舱石,稳稳地驶向更远的海域。转型之路从未结束,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在浪潮之上,既保持前行的速度,也不失温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