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集:海外的试金石(第3页)

 当挖掘机的铲斗终于落下时,鞭炮声惊飞了榕树上的白鹭。有个戴头巾的马来妇女捧着个陶罐走来,里面装着当年逃难者留下的铜钱。"我祖父说,这些钱能保平安。"她的华语带着浓重的闽南腔。

 小主,

 地下室改成的纪念馆里,周振邦捐出了父亲留下的逃难账本,村民们送来祖辈用过的扁担和水瓢。林砚站在玻璃展柜前,看着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突然明白父亲说的"地头蛇",其实是扎在这片土地上的根。

 五、椰影里的地标

 一年后的剪彩仪式上,林砚站在刻有双语铭文的纪念碑前。碑的正面是项目介绍,背面刻着:"1942-2023,此土之下,皆为乡亲。"

 周振邦的孙子举着平板电脑直播,镜头里,纪念亭的飞檐与双子塔的钢构相映成趣。有个老华侨对着镜头抹眼泪:"我父亲当年就躲在这坡上,没想到七十多年后,能在这里看到同胞建的大楼。"

 暴雨又至时,林砚在办公室看着监控。工人们正在加固纪念亭的柱子,几个戴斗笠的村民帮忙搬运沙袋,他们的木杖靠在新栽的菩提树下,杖头的孔雀纹在雨中闪着光。

 周振邦送来新印的商会通讯录,在她的名字旁用朱笔写着:"马来西亚的生意,要让当地人觉得你是来认亲的,不是来掘金的。"

 窗外的霓虹灯亮起,林砚望着大楼顶层的"中华厅",那里今晚要举办中秋晚宴。餐桌上的月饼旁,会摆着当地人爱吃的椰丝糕——就像她学会的那样,在图纸上画下钢筋的同时,也给土地里的故事留出位置。

 红土地上的新地标在夜色里亮起灯火,像颗镶嵌在雨林里的明珠。林砚知道,真正稳固的地基,从来不止钢筋水泥,还有那些深埋在土里的根,和跨越山海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