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集:人才的争夺战(第2页)

 

"王姐您别开玩笑了,"实习生小林啃着包子笑,"肯定是策划、设计这些岗位的..."话音未落,就被行政部的老周打断:"那可不一定,上次我给古镇项目做后勤保障方案,林总还夸我把物资损耗算得比财务都精。"

 

消息传到合作的非遗工坊时,木雕艺人陈师傅正带着徒弟们赶制一批研学教具。"小林总这招够野啊,"陈师傅摩挲着手里的刻刀,"当年他收咱们这批老匠人做供应商,不就跟现在这意思差不多?"

 

但质疑声也如影随形。有人在内部论坛匿名发帖:"不过是画饼充饥,核心团队都走了,一群基层员工能折腾出什么?"更有人直接找到人力资源部:"技术评估标准是什么?别到最后又是管理层内定。"

 

林墨没去理会这些声音。他让it部门在内部系统搭建了项目提案平台,任何人都能提交方案,从景区导览优化到文创产品设计,甚至连食堂菜谱改进都能立项。每个方案会自动进入评审池,由跨部门的员工代表组成评审团打分。

 

第一个通过评审的是客服部的李姐。她提交的"银发族贴心服务包"方案,建议在景区设置血压测量点、配备放大镜版导览图,这些细节源自她每天接听老年游客电话的积累。方案获批那天,李姐在工位上偷偷抹了眼泪——谁也没想到,干了五年客服的她能成为项目合伙人。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三周后。工程部的老王团队提交了"山地营地生态改造"方案,里面详细记录了过去三年暴雨对营地的影响数据,附带自建排水系统的设计图。这份方案让林墨眼前一亮——老王是跟着他父亲修过车的老员工,平时话不多,却默默攒下了这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这个项目,老王你当负责人。"林墨在评审会上拍板,"需要什么支持,人手、预算,尽管开口。"

 

散会后,老王攥着方案文本的手还在抖。他走到走廊尽头的吸烟区,撞见之前匿名发帖的员工也在抽烟。对方递过来一支烟,低声说:"王哥,之前是我说话冲了...你们那方案,是真扎实。"

 

三、新芽

 

组建新团队的过程,比林墨预想的更艰难。李姐的银发服务包项目推进到一半,就卡在了供应商环节——之前合作的医疗器械商嫌订单量小,不愿意接。李姐急得嘴上起泡,跑到林墨办公室想放弃:"林总,要不就算了吧,我还是回客服部接电话..."

 

"当初我收第一辆二手车时,车主说我给的价太低,"林墨给她倒了杯茶,"我跟他说,您看这发动机舱我帮您清理得多干净,就冲这手艺,您下次换车还会找我。现在也一样,这项目做好了,不愁没人愿意合作。"

 

他带着李姐直接去找了本地的医疗器械厂。厂长是个爽快人,听李姐讲起那些老年游客的故事,拍着桌子说:"这事儿我掺和一把!就冲你们这份心,我按成本价供货。"

 

与此同时,老王的生态改造项目遇到了更棘手的问题。新设计的排水系统需要砍伐几棵老树,环保部门迟迟不批。急得满嘴燎泡的老王,在林墨的提醒下找到林业大学的教授。教授带来的学生团队不仅给出了绕开古树的修改方案,还提出和景区共建生态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