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集:博物馆的心跳(第2页)

 他们花了两周时间做转化装置。把传感器采集到的震动频率放大、过滤,再通过特殊线路传到复制品内部的发声模块里。当王叔把复制品放回展台时,陈默伸手摸了摸鼎身,冰凉的青铜质感下,似乎真有微弱的震颤在游走,像初春冻土下的草芽在拱动。

 “叫什么好呢?”李薇看着装置面板上的按钮,“声纹播放器?”

 陈默摇摇头,看向窗外。小满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展厅门口,还是那件蓝色连帽衫。“叫‘文物心跳’吧。”他说。

 那天下午三点零五分,小满像往常一样走向角落。陈默示意工作人员别出声,自己悄悄按下了复制品的启动键。

 起初没什么特别的。男孩照旧趴在玻璃墙上,耳朵贴着复制品。展厅里的孩子们在摸陶俑,老人在看拓片,阳光透过玻璃,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

 三分钟后,陈默看到小满的肩膀猛地抖了一下。

 他走过去时,正听见复制品里传出低沉的嗡鸣。不是清脆的敲击声,也不是电流的杂音,是种很厚重的震动,像远处闷雷滚过山谷,又像大型货轮驶过深海时的低频回响。那声音裹着时光的质感,带着泥土的腥气,顺着耳朵钻进心里,让人想起暴雨前压在天际的乌云,想起冬夜里壁炉里的余烬,想起所有沉在记忆深处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听到了吗?”陈默蹲在男孩身边。

 小满没说话,却慢慢直起身子。他的手离开玻璃,悬在半空,指尖微微颤抖,像只第一次尝试飞翔的鸟。几秒钟后,那只手终于落下去,轻轻按在了青铜鼎复制品的腹部。

 “它在跳!”

 男孩突然开口,声音又轻又亮,像冰面裂开时的脆响。陈默愣住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小满说话。

 小满的手指顺着夔龙纹游走,耳朵紧紧贴在鼎身,眼睛里像是落进了星星。“咚咚……咚咚……”他跟着那声音念叨,嘴角慢慢翘起来,形成一个极浅的、却无比清晰的笑容。那笑容像颗投入静水的石子,瞬间在展厅里漾开涟漪。正在摸陶俑的小姑娘停了手,看摊开拓片的老人抬起头,连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都转过身来。

 “他笑了!”有工作人员红了眼眶。

 那天傍晚,小满的妈妈来接他时,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她的儿子正坐在展台边,手里捏着王叔给的青铜纹样拓片,嘴里哼着不成调的调子,调子的节奏,正好和复制品里传出的“心跳声”重合。

 “陈先生,这……”女人捂住嘴,眼泪掉了下来。

 “他说文物在跳。”陈默递给她一张说明书,上面印着“文物心跳”装置的原理,“其实是三千年的震动,被我们听见了而已。”

 “文物心跳”很快成了展厅的新地标。情侣们最喜欢把耳朵贴在复制品上,听着同样的低频震动,说这是“跨越时空的共鸣”。有对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特意来录下青铜鼎的心跳声,说要用作婚礼背景音乐。“比任何情歌都动人。”女孩红着脸说。

 老人们来得更勤了。张大爷每天都来听汉代陶俑的心跳,说那声音像他老家窑洞的土坯墙在说话。“以前住窑洞,阴雨天墙会‘出汗’,夜里能听见土块往下掉的声儿,就跟这个一样。”他摸着陶俑的肩膀,“老物件和老房子一样,都有自己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