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集:陶俑的脚印(第2页)
“小心点放,这尊彩绘保存得好。”老张站在车旁抽烟,看见林野就叮嘱,“刚才实验室来电话,说上次那批陶俑的颜料分析出来了,朱砂里掺了动物胶,所以才不容易掉。”
林野应着,把箱子轻轻放进车斗。放稳的瞬间,他好像听见箱子里传来极轻的一声响,像是什么东西从高处落下。他心里咯噔一下,刚想打开看看,老张已经把烟蒂摁灭在脚下的泥里:“别磨蹭了,天黑前得把这批送过去。你跟车去,顺便把h3层的土样做个成分分析。”
卡车在土路上颠簸着前行,林野坐在副驾驶座上,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刚出土的陶俑在车厢里安静躺着,像个沉睡的旅人。他忽然想起出发前整理资料,看到过这座遗址的勘探报告——这里曾是汉代的一处驿站,往来的商队、信使都在此歇脚,后来战乱时被焚毁,又渐渐被黄土掩埋。
那尊陶俑,会不会是驿站里某个小吏的随身之物?又或者,是哪个母亲送给远行儿子的念想?林野的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在跟两千年前的工匠对话。
到了实验室,林野抱着箱子直奔修复室。同事老王正戴着放大镜给一只陶马补耳朵,看见他就笑:“又来个新伙计?”林野把陶俑取出来放在工作台上,刚要开口说底座的刻字,目光忽然定住了。
陶俑的底座空了。
那块深褐色的泥土不见了,连带着刚才落下的几粒细沙也无影无踪。工作台是纯白的大理石面,任何碎屑都藏不住。林野心里一紧,赶紧翻标本盒,密封袋还在,里面的泥土安安稳稳地躺着,可陶俑底座接触泥土的地方,却留下了一个浅浅的印记,像片叶子的轮廓。
“怎么了?”老王摘下放大镜凑过来,“这陶俑胎质不错啊,你看这腰腹的弧度,是典型的东汉风格。”
林野指着那个印记:“王哥,你看这是什么?”
老王眯起眼端详半天,忽然“咦”了一声:“这像是……植物的根须印子。”他拿起探针轻轻刮了刮,“陶土烧制前没干透,埋在土里时,有植物的根顺着缝隙钻进去了,时间长了就留下这印子。”
林野的心跳慢了半拍。植物的根……也就是说,这尊陶俑在地下的两千年里,曾被草芽、树根悄悄缠绕过。它不是孤零零地躺着,而是和土地上生长的一切,共享过阳光和雨水。
“你看这刻字。”林野把放大镜递过去。老王看了会儿,忽然笑了:“这哪是‘安’字,是‘女’字。东汉的陶俑里,有些工匠会在底座刻性别,方便下葬时区分位置。”
林野愣住了。他凑过去再看,那歪歪扭扭的笔画确实更像“女”字,只是长年埋在土里,右边的竖笔被侵蚀得浅了,才让人看错。他忽然想起刚出土时,陶俑的衣襟上沾着几丝极细的纤维,当时以为是泥土里的杂草,现在想来,说不定是某种织物的残片。
“对了,上次让你查的驿站资料,有新发现。”老王从抽屉里翻出份打印稿,“东汉永元年间,这个驿站有位女驿丞,姓赵,据说很能干,把驿站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战乱时,她守着驿站没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