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竹晴园
第384集:石磨的余粉(第2页)
"婶子,您也喜欢这石磨?"
张婶睁开眼,看见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相机,镜头正对着磨盘。她赶紧往旁边挪了挪,怕挡着人家拍照。"老物件了,"她嘿嘿笑了两声,"看着亲。"
年轻人蹲下来拍磨眼里的黄豆,忽然"咦"了一声:"这豆子是您放的?"
"嗯,"张婶有点不好意思,"就想试试,看它还认不认豆子。"
年轻人笑了,说这石磨是民国年间的,原来在城郊的豆腐坊里用了几十年,后来作坊拆了,磨盘差点被当成废石头扔了,多亏文物局的人找了回来。"现在也就展览用了,转不了啦。"
张婶没说话,又凑近了些。她好像看见磨盘的纹路里落了层白,不是灰,是豆粉。那白很薄,像蒙了层雾,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她想起小时候帮婆婆收磨,总要用竹刷把纹路里的残粉扫出来,扫着扫着,指尖就沾满了白,舔一下,是淡淡的豆香。
"以前啊,"她忽然开口,年轻人的镜头转向她,"天不亮就得起来推磨。先把黄豆泡在井里,泡得胖乎乎的,捞出来沥干,再一勺一勺往磨眼里添。推磨得有章法,不能快也不能慢,不然磨出的粉粗细不匀,点出来的豆腐就发柴。"
她的手在空中虚虚地画着圈,好像握着根无形的磨杆。"我家那口子,年轻时力气大,能一个人推两袋豆子。后来有了电动磨浆机,他还跟我闹,说机器磨的没灵魂。"张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起来,"上个月,他非说要把老石磨翻出来,说给孙子做次手工豆腐。结果呢,磨盘锈得转不动,折腾了半天,累得直喘气。"
年轻人听得入神,问:"手工豆腐和机器做的,差别很大吗?"
"大了去了。"张婶说得肯定,"手工磨的浆,得用细布滤三遍,滤出来的浆清得能照见人。点卤的时候更讲究,盐卤要一点一点加,边加边搅,眼睛得盯着浆的变化,什么时候该停,全凭感觉。那感觉啊,就跟养孩子似的,得摸透了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