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集:竹扇的风痕(第2页)

 苏匠人没说话,拿起竹扇走到窗边,迎着光看扇柄的裂痕。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竹扇上,把湘妃竹的斑纹照得更清晰,那道裂痕在光下显得格外扎眼。他用指甲轻轻抠了抠胶痕,眉头皱了皱:“之前用的胶不行,太硬,把竹骨的纹路都撑变形了。”

 “是我自己瞎弄的。”陈砚秋有些不好意思,“我想着能粘住就好,没顾上别的。”

 苏匠人转过身,把竹扇放在桌上,又拿起刚才雕琢的竹骨,继续用竹刀削着。“你这扇,扇骨裂了,扇面也破了,修起来要费些功夫。”他顿了顿,看了陈砚秋一眼,“你为什么一定要修这扇?现在买柄新扇,也花不了几个钱。”

 陈砚秋沉默了片刻,声音有些发颤:“这扇是先母唯一的念想。她走的时候,就嘱咐我好好留着这扇,说看见扇,就像看见她在身边。”他想起母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这柄扇,气息微弱地说:“砚秋,娘走了,你要好好活着,把书教好,把这扇留好……”

 苏匠人手里的竹刀停了停,竹屑落在竹席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没再说话,只是把手里的竹骨放下,重新拿起那柄竹扇,仔细打量着扇面的裂痕。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明天这个时候来取。”

 陈砚秋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道谢:“多谢苏匠人!不知修扇要多少工钱?我……”

 “工钱的事,明天再说。”苏匠人打断他,又低下头,拿起竹刀继续削竹骨,“你先回吧,别在这碍着我干活。”

 陈砚秋知道老人性子怪,也不多说,又道了声谢,轻轻带上门走了。出门时,他回头看了眼那扇木门,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不知道修好的扇,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一早,陈砚秋没去书斋,先去了南城巷。离苏匠人的铺子还有几步远,就看见木门开着,苏匠人正坐在窗边,手里拿着那柄竹扇,像是在端详什么。他加快脚步走过去,刚进门就看见扇面上的裂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缕淡绿色的藤蔓,从扇骨处延伸出来,缠绕着那半枝荷,正好遮住了原本的裂痕,藤蔓上还点缀着几朵小小的白色花苞,像是刚冒出来的新芽。

 “苏匠人!”陈砚秋快步走过去,接过竹扇,指尖轻轻拂过扇面,藤蔓的墨迹很淡,却和原本的荷花浑然一体,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曾有过一道裂痕。再看扇柄,那道裂痕也不见了,竹骨被打磨得光滑圆润,和没坏的时候一模一样,甚至比之前更亮了些,湘妃竹的斑纹在光下显得格外温润。

 “扇骨我用了蜀地的竹胶,比普通的胶软,不会撑坏竹纹,也粘得牢。”苏匠人坐在竹席上,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小筐,慢悠悠地说,“扇面的裂痕太大,光用胶补会皱,我就添了几缕藤蔓,正好顺着裂痕的方向画,这样既遮住了痕,也不破坏你原本的画。”

 陈砚秋拿着竹扇,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拿着这扇,给他扇风解暑,扇面上的荷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真的开在眼前。如今扇修好了,藤蔓缠绕着荷花,像是母亲的手,轻轻护着他。“多谢苏匠人,这扇修得太好了……”他声音有些哽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谢意。

 苏匠人摆了摆手,指了指竹扇的扇柄:“你再看看扇柄。”

 陈砚秋低头看扇柄,才发现竹柄上多了个小小的刻痕,是个“秋”字,刻得很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是……”

 “你姓陈,名砚秋,‘秋’字正好配你扇面上的荷。”苏匠人拿起竹筐,开始往里面放竹梳,“我修扇,不只是修物件,更是修人心。这扇对你重要,我就多花点心思,让它能陪你更久些。”

 陈砚秋攥着竹扇,心里暖得发烫。他从口袋里掏出钱袋,刚要取钱,却被苏匠人拦住了。“不用给钱。”苏匠人说,“我修这扇,是因为我瞧得上这扇的情义,不是为了钱。你是教书先生,好好教那些孩子识字,比给我钱强。”

 陈砚秋愣住了,手里的钱袋停在半空。“可这怎么好意思……”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苏匠人站起身,把竹筐放进柜里,“你要是过意不去,下次路过,给我带本你教孩子的书就行。我老了,眼睛不好,想看看小孩子读的书,回忆回忆小时候的事。”

 陈砚秋连忙点头:“好!我明天就给您带过来,带最好的本子!”

 从苏匠人的铺子出来,陈砚秋拿着竹扇,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风从巷口吹过来,他轻轻摇了摇扇,竹扇发出“沙沙”的声响,扇面上的荷和藤蔓在风里仿佛活了过来,淡淡的墨香混着竹的清香,萦绕在鼻尖。他低头看扇柄上的“秋”字,又想起母亲的笑容,眼眶忍不住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