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集:绢扇的诗行(第3页)

 林晚秋带着沈砚之往地窖深处走,那里有一个小小的石门。她用力推开石门,外面果然是后巷。两人刚把古籍递出去,就听到地窖入口传来日本兵的踹门声。

 “快撤。”沈砚之拉着林晚秋,拎着古籍往巷外跑。刚跑出没几步,就看到阿福跑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两个日本兵。

 “沈先生,快跑!”阿福大喊着,转身拦住日本兵。

 沈砚之知道不能犹豫,拉着林晚秋继续跑。身后传来枪声,林晚秋心里一紧,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阿福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的短打。她想回去救阿福,却被沈砚之死死拉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能回去,阿福用命换我们的时间,我们不能让他白死。”沈砚之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很坚定。

 林晚秋咬着牙,泪水模糊了视线,只能跟着沈砚之往前跑。两人跑了很久,直到再也听不到身后的枪声,才停下来,靠在墙上大口喘气。

 “那些古籍……没丢吧?”林晚秋喘着气,问道。

 沈砚之检查了一下布包,点头道:“没丢,都在。”

 两人不敢停留,连夜赶回上海。回到同文书店时,天已经亮了。沈砚之把古籍放进书店的密室里,那里藏着不少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都是为了避开日本人的搜查。

 林晚秋坐在书店的角落里,看着那柄绢扇,心里想着阿福,还有父亲。沈砚之端来一杯热茶,放在她面前,轻声说:“你父亲的事,我会想办法。日本人现在需要那些古籍,暂时不会对他怎么样。”

 林晚秋接过茶杯,点了点头。她看着沈砚之,忽然想起母亲的那首《扇影》,轻声念道:“诗行藏扇底,风过见初心。”

 沈砚之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母亲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说这不仅是写扇子,也是写人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能忘了初心。”

 林晚秋低头看着绢扇,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她从书包里拿出笔墨,在绢扇的背面,一笔一划地写下:“江声入扇凉,诗行护国殇。初心从未改,来日有晨光。”

 写完后,她把扇子递给沈砚之:“沈先生,这扇子现在有了新的诗行,以后,我们一起护着这些古籍,护着我们的文化,好吗?”

 沈砚之接过扇子,看着上面的字迹,眼眶有些湿润。他用力点头:“好,我们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砚之和林晚秋开始整理那些古籍,把重要的孤本拍照存档,然后把原件送到安全的地方。林晚秋也没闲着,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帮着沈砚之整理书店里的书籍,还教附近的孩子读书。

 有一天,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来到书店,说是要找沈砚之。林晚秋认出他是上海地下党的人,之前沈砚之提过,他们一直在帮着转移珍贵文物和古籍。

 “沈先生,林小姐,这次多亏了你们,把林家的古籍安全转移出来。”男人握着沈砚之的手,“这些古籍都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会把它们送到重庆,那里有专门的机构保护。”

 沈砚之点头:“应该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男人又看向林晚秋,笑着说:“林小姐,听说你在扇面上写了诗,能不能让我看看?”

 林晚秋把绢扇递过去,男人看着扇面上的诗,赞叹道:“好一句‘诗行护国殇’,林小姐不仅有勇气,还有才华,真是像极了你母亲。”

 林晚秋听到这话,心里一阵温暖。她想起母亲教她读诗的样子,想起父亲护着古籍的坚定,想起阿福牺牲时的决绝,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就像这绢扇上的诗行,即使经历风雨,也依然清晰;就像中国人的初心,即使面对危难,也依然坚定。

 那天晚上,林晚秋和沈砚之坐在书店的窗边,看着外面的街灯。江风从窗外吹进来,掀起绢扇的一角,扇面上的诗行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你说,等战争结束了,我们把这些古籍都送回苏州,好不好?”林晚秋轻声问道。

 沈砚之点头,目光坚定:“好,到时候,我们再在老宅的枇杷树下,读诗,扇扇子,就像你母亲当年那样。”

 林晚秋笑了,她握着绢扇,感受着扇面上的温度,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晨光。她知道,只要初心不改,只要还有人护着这些文化,总有一天,和平会到来,那些美好的日子,也会回来。而这柄绢扇上的诗行,会永远记着这段岁月,记着那些为了守护而付出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