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集:铜剑的霜花(第2页)

 林砚之的心猛地一沉,又随即提起:“那您知道侯府后人在哪里吗?我想把剑还回去。”

 苏墨叹了口气,将剑还给林砚之,转身走进店铺。林砚之连忙跟上,只见苏墨从柜台后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纸。“这是当年侯爷夫人写给我的,”苏墨的声音带着回忆,“抄家那天,夫人让我带着她的小儿子萧景逃跑,可我们在城外被追兵追上,我和萧景走散了。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他,却杳无音讯。”

 林砚之接过信纸,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可“护吾儿景周全”几个字却格外清晰。他看着信纸,又看了看手中的铜剑,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苏先生,我帮您一起找萧景吧,”林砚之握紧剑柄,“找到他,才能让这柄剑真正回家。”

 苏墨看着林砚之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我知道萧景身上有个记号,他左耳后有颗朱砂痣。当年他才五岁,现在应该三十五岁左右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之和苏墨开始四处寻找萧景。他们走遍了应天府的大街小巷,问过了所有认识镇北侯府的人,却始终没有消息。林砚之的盘缠很快就用完了,他只能靠帮人搬货、代写书信糊口,可就算再累,他每天都会拿出铜剑,仔细擦拭剑身的铜绿。

 这天夜里,林砚之住在城郊的破庙里。他把铜剑放在身边,蜷缩在草堆里睡觉。半夜,他被一阵寒意惊醒,睁开眼一看,只见剑身的霜花纹在月光下变得格外清晰,就像真的霜花落在上面,泛着冷冽的光。他想起苏墨说的“霜花遇冷更清晰”,突然意识到,今晚的霜比往常更重,或许这剑是在指引他什么。

 林砚之连忙起身,拿起铜剑,朝着月光最亮的方向走去。走了大约半个时辰,他看到前面有一座小院,院里亮着一盏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刚到院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咳嗽声。

 “谁啊?”院里的人听到动静,开口问道。

 林砚之握紧剑柄,声音有些紧张:“请问,您认识萧景吗?”

 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男子站在门口。他约莫三十五岁,面容清瘦,左耳后赫然有一颗朱砂痣。林砚之的心跳瞬间加速,他举起手中的铜剑:“您是萧景先生吗?我找到‘青霜剑’了,是您母亲当年藏起来的。”

 萧景看到铜剑的瞬间,身体猛地一震。他上前一步,颤抖着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剑身,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是父亲的剑……我小时候见过,他总说这剑能护家。”

 林砚之把剑递给萧景,又从袖中拿出苏墨给他的信纸:“苏墨先生一直在找您,他是当年侯府的书童。”

 萧景接过信纸,看着上面的字迹,泣不成声。原来,当年他和苏墨走散后,被一个农夫收养,这些年一直在城郊种地,从未敢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以为侯府的一切都已经消失,却没想到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在寻找。

 第二天,林砚之带着萧景去见苏墨。当苏墨看到萧景时,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不肯松开。三人坐在“墨宝斋”里,萧景捧着“青霜剑”,听苏墨讲当年侯府的故事,讲他母亲的牵挂。剑身的霜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是在为这迟来的重逢祝福。

 林砚之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摸了摸口袋里周掌柜给的馒头碎屑,又看了看窗外的阳光,突然觉得这些日子的辛苦都值了。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笑容,想起自己许下的承诺,终于松了口气——他做到了,他把“青霜剑”还给了萧家后人,也让侯府的念想,有了归宿。

 傍晚时分,萧景握着“青霜剑”,带着林砚之和苏墨来到城郊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座小小的土坟,是他收养的农夫的坟。他将剑轻轻放在坟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爹,我找到家人了,也找到父亲的剑了。您放心,我会好好活下去,不辜负您和母亲的期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剑身上,霜花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林砚之站在一旁,看着萧景和苏墨的背影,突然觉得,这柄铜剑不仅承载着侯府的过往,更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就像那剑身上的霜花,看似冰冷,却在相遇的那一刻,绽放出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