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集:玉簪的心事

腊月二十三的傍晚,雪粒子敲着供销社的玻璃窗,像撒了把碎盐。林晚秋把最后一块肥皂包好递给老主顾,指尖刚碰到柜台下的木盒,门外就传来自行车铃铛声——是丈夫陈建军回来了。

 

“今天咋这么早?”她迎上去接他肩上的工具包,瞥见他棉帽檐沾着雪,耳尖冻得通红。

 

“队里的柴油机修好了,提前放了工。”陈建军搓着手往炉边凑,目光扫过柜台,“王婶要的那包毛线到了?”

 

“上午就到了,我给她留着呢。”林晚秋笑着转身,刚要去拿毛线,裤脚被小女儿陈招娣拽住。

 

“娘,我想看你那支玉簪。”招娣仰着小脸,眼里亮闪闪的。

 

林晚秋的手顿了顿,低头摸了摸女儿的头:“等娘关了店门再给你看,这会儿要招呼客人。”

 

招娣噘着嘴松开手,跑到炉边烤火。陈建军看着妻子的背影,眉头微蹙——那支玉簪是晚秋嫁过来时带的嫁妆,据说是她外婆传下来的,冰裂纹的白玉,簪头雕着朵小玉兰。这些年晚秋很少拿出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戴一次,平日里总锁在柜台下的木盒里,像是藏着什么秘密。

 

关店门时,雪下得更紧了。林晚秋把木盒抱到里屋的炕桌上,招娣立刻凑了过来。玉簪在煤油灯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冰裂纹像极了外婆手心的纹路,林晚秋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二十年前。

 

那时她才十岁,跟着外婆住在江南的小镇上。外婆是镇上有名的绣娘,绣的玉兰能引来蝴蝶。有天傍晚,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这支玉簪,对她说:“晚秋啊,这支簪子是你太外婆传下来的,以后就交给你了。它跟着咱们家走了几十年,见过战乱,也见过太平,你要好好待它。”

 

“外婆,这簪子有啥故事吗?”她好奇地问。

 

外婆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故事多着呢。你太外婆年轻时,用这支簪子救过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士。后来战士走了,留下一块红布,你太外婆把红布绣成了玉兰,缝在了枕头上。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你太外婆带着簪子和枕头,跑了半个月才躲过去。”

 

林晚秋当时似懂非懂,只觉得这支簪子很神奇。直到十八岁那年,外婆病重,临终前把她叫到床边,又提起了这支簪子:“晚秋,你要记住,玉簪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以后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要像这支簪子一样,经得起摔打,守得住初心。”

 

她当时哭得说不出话,只能用力点头。后来,她嫁给了来江南当兵的陈建军,跟着他回了北方的这个小镇,玉簪也成了她唯一的念想。

 

“娘,你咋哭了?”招娣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林晚秋擦了擦眼角,把玉簪递给女儿:“小心点拿,别摔了。”

 

招娣捧着玉簪,小心翼翼地看了又看:“娘,这簪子真好看,以后能给我吗?”

 

“等你长大了,娘就给你。”林晚秋笑着说。

 

这时,陈建军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走进来:“别光顾着看簪子了,快喝粥吧,一会儿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