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集:新页的晨光

第一章:雪落前的汽笛

腊月廿八的风裹着碎雪粒子,砸在红星机床厂家属院的玻璃窗上,发出沙沙的响。林秀芝把最后一笼馒头从蒸笼里端出来,白汽腾得满厨房都是,模糊了窗台上那盆半枯的吊兰。

“妈,我爸咋还没回?”十四岁的女儿陈曦扒着门框,棉袄领口沾着团雪,“厂门口的广播都说了,今天提前放工。”

秀芝拿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朝墙上的挂钟看了眼——五点半,比往常晚了一个钟头。她心里犯嘀咕,却还是伸手拍掉女儿肩上的雪:“准是车间又留他修机器,你爸那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故障。”

话音刚落,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自行车铃铛声。陈曦先跑了出去,没过一会儿就扯着嗓子喊:“妈!我爸带了个人回来!”

秀芝擦着手迎出去,只见丈夫陈建国推着辆半旧的“永久”自行车,车后座上坐着个穿灰布棉袄的年轻人,手里拎着个鼓囊囊的蓝布包,脸冻得通红,却笑得腼腆。

“秀芝,这是刚从省机床研究所调过来的技术员,叫周明远。”陈建国把自行车支稳,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老家在南方,第一次来北方,行李还没地方放,我先把他领咱家了。”

周明远赶紧把布包往身后挪了挪,局促地笑了笑:“陈师傅,林阿姨,给你们添麻烦了。厂宿舍还在腾,我想着先找个地方凑合一晚,没想到麻烦您家……”

“客气啥!”秀芝把人往屋里让,“外面天寒地冻的,先暖和暖和。陈曦,把你爸的棉鞋拿出来给周同志穿,别冻着脚。”

屋里的煤炉烧得旺,铁壶在炉子上咕嘟冒着热气。周明远喝了杯热茶,脸色才缓过来。他看着桌上摆着的白面馒头,还有碟炒白菜,眼神里多了些暖意:“我来之前还担心,北方冬天冷,吃饭也不习惯,没想到您家这么热闹。”

“热闹啥,就我们娘俩跟老陈。”秀芝笑着往他碗里夹了块白菜,“你别客气,就当在自己家。对了,你这次来,是负责厂里新引进的那台数控机床吧?”

周明远点头,眼里亮了些:“是啊,那台机器是德国进口的,厂里没人会操作,研究所派我来负责调试和培训。陈师傅是厂里的老钳工,以后还得请他多帮忙。”

陈建国摆摆手:“我就懂点老手艺,你们这些年轻人懂技术,该是我们跟你学。”他喝了口酒,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这机床要是能玩转,咱们厂明年的生产任务就能提前完成,说不定还能评上先进。”

秀芝看了丈夫一眼,没说话。她知道,丈夫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去年厂里因为设备老旧,好几批零件都不合格,被外贸公司退了货,年底评先进的时候,输给了隔壁的农机厂。

那晚周明远睡在陈曦的小床上,陈曦跟秀芝挤在里屋。夜深了,秀芝还能听见外屋传来翻书的动静,她轻轻碰了碰身边的陈建国:“你说这年轻人,能帮上厂里的忙不?”

陈建国翻了个身,声音里带着点笃定:“看他那样子,是个踏实人。再说了,研究所派来的,技术肯定差不了。咱们厂啊,说不定真能借着这股劲,翻开新的一页。”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家属院的屋顶盖得严严实实。第二天一早,周明远跟着陈建国去了工厂,远远地,就看见那台银色的数控机床立在车间中央,像个沉默的巨人。

第二章:卡壳的齿轮

正月十五刚过,机床厂就开工了。周明远带着车间里的几个年轻人,围着数控机床转了快半个月,却卡在了编程这一步。

“周技术员,这代码输进去,机器还是没反应啊。”年轻的工人小李擦了擦额角的汗,手里的操作手册翻得卷了边。

周明远盯着屏幕上的报错信息,眉头皱得紧紧的。他从包里掏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参数,都是他这几天反复演算的结果。“按理说不该这样,我在研究所的时候,用同样的参数试过,没问题啊。”

陈建国端着个搪瓷缸子走过来,凑到机器跟前看了看:“是不是机器本身有问题?要不要拆开看看?”

“不行。”周明远赶紧拦住他,“这机器是密封的,私自拆开容易损坏零件,到时候更麻烦。”他蹲在地上,手指在地上画着流程图,“可能是这里的逻辑出了问题,我再重新算一遍。”

这一算,就到了下班时间。车间里的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周明远和陈建国。窗外的天渐渐黑了,车间里的灯泡忽明忽暗,映着两人的影子。

“周同志,要不先回去吃饭?”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饭不吃饱,脑子转不动。有啥问题,明天再想。”

周明远抬起头,眼里布满了红血丝:“陈师傅,我心里急啊。厂长说了,要是三月底之前调不好机器,咱们厂就接不了外贸的订单了。”

陈建国叹了口气,把搪瓷缸子里的水递给她:“急也没用,饭还是要吃的。走,跟我回家,秀芝今天炖了萝卜排骨汤,暖和。”

回到家,秀芝见两人脸色不好,也没多问,只是把汤盛得满满的,往周明远碗里多放了几块排骨:“多喝点汤,补补身子。你们搞技术的,费脑子。”

周明远喝着热汤,心里暖了些。他看着桌上的饭菜,忽然想起了远在南方的父母,眼眶有点发热:“我妈也喜欢炖萝卜汤,不过她喜欢放玉米,跟您这味道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