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山西民乱(一)(第2页)

 “众卿,蓟州之建奴虽被朕亲率大军击退,一时不敢再窥视京畿。然则,国事之艰,远未到可以松懈之时。朕手中这份,是来自山西的八百里加急!”他扬了扬手中的奏报,语气陡然转厉,“崇祯三年春以来,流寇高迎祥已率其主力窜入山西境内,沿途裹挟饥民,声势日大!如今,他更是纠集了其陕西旧部王自用、张献忠等数股巨寇,合流号称‘三十六营’,聚众已逾二十万之众!”

 “山西、陕西多处州府县城被其攻破,地方官军屡战屡败,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情势已危如累卵!此等内患,已成燎原之势,若不尽快扑灭,则国本动摇,后果不堪设想!今日早朝,朕要听听诸位爱卿,对此流寇巨患,有何良策可以应对?”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愈发压抑,落针可闻。·辛¨顽· ′ ·鰰_占? ·冕*费^粤_读.户部尚书毕自严率先出列,面带苦色,声音干涩:“陛下,流寇之祸,根源在于天灾人祸,百姓无以为生。若要彻底平息,非钱粮不可。然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见底,去岁辽饷尚有巨额亏空,如今……如今实在难以再额外拨付巨款用于招抚或大规模征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紧接着,兵部尚书梁廷栋亦是愁眉不展,躬身奏道:“陛下,九边防御建奴已耗尽我大明大半军力与精锐,各处卫所兵备废弛,不堪大用。京营虽经整顿,但新募之兵尚需时日操练。若要从边军大规模抽调兵马入内地平叛,则边防空虚,恐建奴趁机再犯……”

 龙椅之下,众臣见两位尚书皆面露难色,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痛陈地方官吏隐匿灾情,有的疾呼民生困苦盗贼蜂起,有的则强调国库空虚、边饷尚且不足……然而,你一言我一语,争来吵去,话题又回到了“缺粮”、“缺兵”这两个老生常谈的死结之上,吵得不可开交,却无一人能拿出真正行之有效的万全之策。

 朱由检听着下方这些各执一词、甚至隐隐有互相攻讦之态的大臣们,眉头越皱越紧,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强烈的厌烦。 这些饱读诗书、位列中枢的股肱之臣,平日里个个口若悬河,指点江山,可真到了这等军国大事、危急存亡的关头,除了空谈误国、推诿塞责,竟少有能直指核心、提出半分实质性内容的!

 他不想再听这些无谓的喧闹,猛地一抬手,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压,瞬间让殿内嘈杂的争执声戛然而止。百官心中一凛,皆垂首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