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天山之矛(第2页)
-----------------
三日后,北路军,十万大军,率先开拔。
这支军队,是大明帝国真正的脊梁。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从九边重镇,精挑细选出来的百战老兵。他们或许没有龙骧营那般精良的装备,但他们身上那股从尸山血海里磨砺出来的悍勇与坚韧,却足以让任何敌人为之胆寒。
他们的出征,没有喧天的锣鼓,也没有百姓的欢送。只有十万双踏着整齐步伐的军靴,与数万匹战马沉重的呼吸。他们如同一座黑色的、移动的山脉,沉默地,沿着镇北大道,向着遥远的玉门关,滚滚而去。他们,是这场灭国之战的先锋。
七日后,南路军,十万大军,也完成了集结。
这支军队的构成,则要复杂得多。其中,有北平王那支装备了各式装备的五万“开拓新军”,有漠南各部贵族提供的、对大明充满了敬畏与渴望的三万“仆从军”,更有那两支刚刚被改编、心中充满了屈辱与怨恨的、车臣汗与札萨克图汗麾下的两万“漠北炮灰军”。
他们的出征,则要混乱得多,也充满了更多的野性与欲望。蒙古人的战吼,与汉人将官的呵斥,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眼中,没有军人的荣耀,只有最纯粹的、对土地与财富的,原始贪婪。
---------------------
京师,紫禁城。
当两路大军尽数开拔的奏报,呈送到朱由检的御案之上时,已是深夜。
皇帝,独自一人,站在那幅巨大的坤舆图前。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西域那片广袤的土地之上。
一切,都如同他预想的那般,顺利得不可思议。
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南北夹击。更有南疆的内乱,牵制了敌人大量的精力。还有那份可以直捣黄龙的、致命的地图。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必胜之战。
然而,不知为何,朱由检的心中,却始终萦绕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不安。
他看着地图上,那个代表着准噶尔核心的、伊犁河谷的位置。他想起了奏报中,关于那个名叫“巴图尔珲台吉”的草原雄主的描述。
那个男人,在得知大明降服漠北之后,第一时间,不是选择对抗,而是毫不犹豫地,斩杀前来投靠的漠南残部,向自己献媚。
那个男人,在得知自己的使臣,在南疆挑起内乱之后,第一时间,不是选择愤怒,而是将计就计,借着“平乱”的名义,将自己的势力,名正言顺地,插入了南疆。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对手?
他真的会,像自己麾下那些骄傲的将军们所预料的那样,被这看似完美的钳形攻势,轻易地,一分为二,然后,被轻松地,碾成碎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