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阳擒三杨(第2页)
三阳镇离县城约30公里,离三合约莫40公里,过了县城路就变得窄且起伏崎岖,车队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副中队长叫黄平,见秦江到了,赶忙和一班长过来汇报,原来三阳镇地处偏僻山区,原来这里的山民主要生活来源是种植苗木和果树,近几年开始种植一种叫黄精的中药材,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愈发重视,中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身价不断攀升。¨墈~书~屋,晓+税+王^ ¨埂¨鑫.蕞′全¨其种植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在山区、林地都能扎根生长,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黄精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新鲜的黄精可直接供应给中药材收购商,经过炮制加工后的黄精更是在中成药、保健品等多个领域大受欢迎,利润空间十分可观。而且,黄精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一次投入长期受益,极大地降低了种植风险。
随着种植户的不断增多,当地有名的杨氏三兄弟便在当地办起了黄精粗加工厂,直接从药农手上收鲜黄精,经过清洗、切片、晾晒、烘干、灭菌等一系列粗加工后再转卖给中药制药企业,杨氏三兄弟之所以赫赫有名,是因为三人都是几进宫的惯偷,小到偷菜偷苗,大到入室盗窃,准确说来,全镇至少有一半的人家都被这三兄弟光顾过,老大杨光明、老二杨光耀、老三杨光宗,这三兄弟打小就没了妈,是他们的父亲杨世安一手带大的,因为日子清苦,物资匮乏,三兄弟只有老三读到了初中,老大老二都是大字不识一筐,由于缺少管教,这三个兄弟成天在山里野,从小就染上了祸害人的毛病,平日里偷鸡摸狗的事没少干,等到长大成人了,又因为家里穷,加上名声不好,周围的姑娘每一个愿意嫁给他们,时间久了便干脆破罐子破摔,专以偷盗为生,杨世安也管不住这三个野人,有时候说多了还会引起三兄弟的围攻,后来也就懒得管了。
看到别人家种黄精都挣了钱,他们也跃跃欲试,还容易搞钱凑够了精种,却因盗窃被抓了,杨世安无奈只好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帮他们种植,可才种下去的黄精需要细致打理才能成材,杨世安是只管种不管收,等三兄弟放出来后别人家的黄精都有好收成,唯独自己地里的黄精长得稀稀拉拉、又干又瘪,根本卖不出价格,看到别人家一筐筐地卖得起劲儿,这哥仨又眼红手痒了,于是便重操旧业,每晚他们将偷来的黄精扔到自家地里,第二天就当是从自家地里挖出来的拿去贩卖。精于种植的山民都知道一亩地长不出几等庄稼的道理,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吃哑巴亏,几十户人家为了止损只得排班夜里轮流看护,三兄弟一看偷不成又心生一计,正大光明地收,卖完了再给钱。起初大家都不同意,后来发现夜夜这么防着也不是个事,熬夜久了个个都精神萎靡,经过大伙商议,倒不如给他们承包了算了,这样顶多吃点明亏。于是这三兄弟便逐步垄断了全镇的黄精销售,好在他们还算是讲信用,基本上能做到卖掉后就给钱的承诺,只是比原先药农自己卖少得了一成左右的收益,即使这样大家也满足了,至少不用日防夜防。慢慢地这三兄弟也干出了名堂,市场一被垄断也就有了定价权。一些药商看到三兄弟哄抬物价,便悄悄地跑到山里直接找药农合作,为了防止药农私售,兄弟三人便雇佣了十来个流里流气的狱友守住了各条出口,一旦截获原地没收。药商多次报案,但鉴于这些惯犯能有些正经事干,派出所也就选择批评教育为主的政策和稀泥了。于是一季下来,刨掉各项开支,他们竟然净挣了30多万,照这样下去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令人羡慕了,可这三兄弟心比天大,他们认为自己加价了一成还照样有人来收,说明后端的利润更高,这年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如再吃下游一道,把利润最大化。于是他们便在扣付了了两批药农货款后办起了加工厂,并让手下那帮狱友挨家“做工作”,逼迫药农签下两批药材款作为免息借款的借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