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电池原料,成功了(第2页)

 

这批料,杂质多,纯度低,孟远和苏教授都清楚。

 

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能检验这条“复活”生产线的真本事!

 

粉碎,筛选,传送带吱呀作响。

 

酸浸,洗涤,反应罐里咕嘟冒泡。

 

烘干,输送,热风呼呼带走水汽。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台核心的回转窑上!

 

按照苏教授给出的温度和参数——先用空气试试水——黑乎乎的粉末,被缓缓“喂”了进去。

 

孟远、苏教授、赵建国、钱敏,还有孙师傅,

 

一个个跟钉子似的钉在生产线旁,眼睛瞪得溜圆,紧盯着仪表盘上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没人说话,车间里只有机器的运转声,气氛却绷得像根弦。

 

第一次实料生产,谁心里都没底:“这“废铁”生产线修复后,到底能不能炼出真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十几个小时,熬得人眼睛发涩。

 

终于!

 

回转窑的出料口,一股细流缓缓淌出!

 

颜色,更深了!黑得发亮!

 

质地,更细了!均匀得很!

“成了!”赵建国忍不住低吼一声,拳头攥得紧紧的。

 

光看这品相,就比投进去的原料强了不止一倍!

 

“快!取样化验!”

 

孟远的声音,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早就候着的钱敏,那个学分析化学的女大学生,立刻戴上手套,拿着工具和样品袋,手脚麻利地在不同位置取了好几份样品。

 

然后,一阵风似的,冲回那个角落里临时搭建的“化验角”。

 

设备简陋?孟远知道。测不了那些精密的电化学活性?他也知道。

 

但现在,他只需要知道两个关键——“纯度提上来了没有?那些杂质降下去了多少?”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化验角的方向,心里像是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

 

几个小时后。

 

钱敏拿着一份手写的报告,跑得脸颊通红,额角还带着汗,冲到孟远和苏教授面前,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尖:

 

“孟总!苏教授!出来了!结果出来了!”

 

“二氧化锰纯度……平均,平均达到了91.5%!比原料高了快十个点!”

 

“铁、铜这些杂质,含量大大降低,粒度也更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