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新炉灶,发展新能源!(第2页)

 

阳光下,那金字熠熠生辉,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

 

一千万的注册资本,在九十年代初,砸给一家刚起步的科技子公司,这手笔,阔气!

 

远新再生资源(母公司)拿下实验室、几项还在申请中的技术专利,再添上一笔现金,稳稳占了七成股份。

 

苏教授和他的核心团队,凭着脑子里的技术和对未来的预期,拿下了百分之十的技术股和期权。

 

这是孟远顶着内部一些杂音,硬给技术人员套上的“金手铐”——

 

他比谁都清楚,这年头,人,尤其是懂技术的人,才是最硬的底牌。

 

剩下的两成,孟远自己先揣着,这是他留的后手,是钓大鱼的饵,也是未来战士的粮草。

 

“远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刚挂上没几天,公司账上的启动资金,勉强八位数。这点钱,在孟远那张宏伟的蓝图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他的目标,从不是国内市场的简单替代。他要的是磷酸铁锂这把利刃,去撬动全球电池材料的格局,

 

让“远新”二字,站在世界新能源产业之巅,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甚至将他们甩在身后。

但这每一步,从钴酸锂中试、量产,到更烧钱的磷酸铁锂“火种计划”,再到未来的三元材料、固态电池……全都是嗷嗷待哺的吞金兽。

 

指望母公司那点从废铜烂铁里抠出来的利润输血?不现实。

 

“必须尽快找到外部战略投资者!”孟远揉了揉眉心,眼神坚定。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风险投资还是个新鲜词。

 

但孟远清楚,在鹏城、沪市,乃至香港,已经有一批嗅觉敏锐的资本猎手,在寻觅能带来颠覆性回报的“独角兽”。

 

远新新能源,凭借钴酸锂国产化的成果,以及超前的战略眼光,无疑是块诱人的肥肉。

 

孟远开始有意识地放风。

 

公司宣传部新招的几个笔杆子,写了一些关于自主创新的新闻稿,投向省内外科技、财经类报刊。

 

他也参加了一些行业研讨会、招商会,不失时机地“秀肌肉”。

 

香港那边的人脉,也递了些项目资料,给感兴趣的投资机构。

 

很快,有了回音。

 

几家来自鹏城、沪市甚至京城的“风投公司”,大多刚成立,规模不大,派人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