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硬刚洋巨头,反倾销自救(第3页)

 

星星之火,算是点起来了。

 

一个由远新牵头,联合了四五家同样苦不堪言的中小材料企业,“反倾销申诉企业联盟”,就这么悄默声地成立了。

 

远新出大头,大家凑份子,请了国内一家在国际贸易法领域响当当的律师事务所。

 

接下来,就是在律师指导下,收集证据:

 

洋巨头在本国和中国的同期售价对比、他们产品的生产成本构成、还有国内产业因为他们倾销遭受的损失证明……

 

消息灵通的国际巨头们,耳朵尖着呢,风声自然也传过去了。反应?“哈!”一声嗤笑,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反倾销?就凭他们?一帮连路都走不稳的‘泥腿子’?”

 

这是某国化工巨头亚洲区负责人的原话,据说是在一场内部酒会上,端着红酒杯,对着一众西装革履的手下说的。

 

“胆子?实力?法律依据?他们有哪个?”

 

另一家j国公司的代表在接受自家媒体采访时,更是连珠炮似的甩出几个反问,

 

脸上就差写着“痴人说梦”四个大字了。

 

“我看啊,这就是市场玩不过咱们,想出来的歪门邪道,上不了台面!”

 

在他们眼里,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在国际贸易这块儿,就是个愣头青,嫩得很!

 

想跟他们这些老油条掰手腕?还不够格!

 

他们压根儿不信,中国官方会为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民企,去得罪他们这些财大气粗的“跨国大鳄”!

 

所以呢?

 

继续干!价格战往死里打!

 

要把所有敢冒头的本土小苗苗,用最低的价格,直接碾进泥土里,连根拔起!

 

那些刚鼓足勇气,想在“国产替代”这条道上闯一闯的本土厂子,

 

好多连门朝哪开都没瞅明白,就被这“价格寒流”冻了个透心凉,不少直接关门大吉!

 

孟远因为之前推出的“降本增效”,加上跟市电池厂签的那份“小批量试用订单”,勉强生存下去。

 

公司里头,人心也开始浮躁,不少人私下里嘀嘀咕咕,愁云惨淡。

 

“孟总……咱们……咱们还能撑几天啊?”

 

财务总管看着公司账户上那快要见底的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声音都带着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