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工部众议(第2页)

 于是乎,整个工部衙门一片反对之声。 

 “什么是黄老之学?工部岂可无为而治?还要重罪治之”,李世民站了起来,“马尚书不愧是博学的鸿儒,精通此道,不但可以用以治国,还能用以做工程”。 

 工部尚书马毗立马就尴尬了,这李世民曾经是尚书省的尚书令,是他的顶头上司中的顶头上司,这一句不像是赞美他的词语,听的他是汗流浃背,无所适从。 

 “哦!秦王有何话说,尽可明言”,见到工部尚书马毗被问住了,裴寂发问道。¨搜.餿′暁^税′罔^ +更¨歆?罪¨快? 

 “裴相,本王有一句话想问问马尚书?” 

 “秦王请讲”。 

 “马尚书,你可知这都城长安的粮食是从何转运而来?有多少的损耗?要多少的运力?一般可供长安城多久的食用储备?” 

 “这...”工部尚书马毗顿时哑口无言了,他确实不知。 

 “回秦王,可否由属下代答”,工部左侍郎何从义从旁站起来说道,他见到马尚书不能回答,觉得在陛下面前如果工部无人能回答可能会坏了大事,便硬着头皮起来替马毗解围道。 

 “既然马尚书说不出来,那就由工部左侍郎何大人代劳吧”,李世民说道。 

 “喏”,工部左侍郎何从义恭敬的抱拳行礼后才回答道“长安的粮食原先是由关中平原供应,只是大唐兴盛,人口日益增多,关中平原己经不能负荷,粮食多由江南之地转运,经水路由洛阳而至,再长途跋涉后由山路转运长安”。 

 “嗯,说的很好,那从洛阳到长安为何不走水路?” 

 “回秦王,黄河的河道不经长安,泾河渭水无法从洛阳修水路到长安,所以只能靠路运,如果硬要开凿,翻山越岭不说,引水济渠,恐百年也未必贯通”。(穿越小说虚构剧情,读者对此不必深究) 

 “那路运一路的损耗是多少?又有多少的运力可以从洛阳运到长安?” 

 “山路崎岖,从洛阳到长安的货物运输损耗非常高,甚至达到了五成,据工部记录下来的资料显示,洛阳到长安的运力仅有30万担,渐渐入不敷出,恐不能承受长安都城的发展”。 

 “嗯,很好,工部侍郎何从义不愧是尽忠职守的工部官员,对所属职责了如指掌呀”。 

 李世民的这句话听的工部尚书马毗是面红耳赤,背脊冷汗首流。 

 裴寂这时插话道“马尚书领导有方,有这么精明强干的工部左侍郎,也算不错啦,关于这个损耗的问题,还需要多多留意,争取减低损耗,保障长安的供给”。 

 “喏”,工部尚书马毗恭声应喏。 

 “裴相说的没错,马尚书确实领导有方,工部左侍郎何从义也是精明强干,可从当前层面看,山道崎岖,降低损耗确实很难,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向父皇提出兴建洛长高速马路的提议,只要修建出了这条高速马路,经工部通信属侍郞圆大头测算,运力保守估计可以提升20倍,达到600万担的运力,长安城便是再加50万的人口,那也是绰绰有余,损耗更是可以降到一成,这开源节流,经济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单单这节流的西成损耗就可以养10万精兵...” 

 “哇...”底下的一众工部官员们听到李世民的这些可观数字无不发出了惊叹,这些人干活不行,对数据还是很敏感的,因为数据代表着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