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媒妁之言(第3页)
(这3000羽林卫从山东出征回来后便正式更名为大唐太子府虎贲)
除了太子的虎贲,另有齐王府李元吉的2000骑编制的左右长林兵,秦王府李世民的800王府宿卫,还有军权调归尚书省的原天策上将军府车骑、骠骑两部人马4000人,统共长安城还有元从禁军的30000城防禁军人马,全在他手中,他就是长安城的卫戍大将军,要不是大唐王朝对他的一万个信任,断不会交此重任予他,这等于是把大唐的身家性命都托付在他手上。
然而,权力(责任)愈大,干系愈大。刘弘基戎马半生,自然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万籁俱静的府衙池上独自喟叹,苦想心事。
刘弘基细声喃喃自语的讲着几个字“皇上、东宫太子、天策上将军秦王...皇上、东宫太子、天策上将军秦王,嘿嘿,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雄主,哪一个不是叱咤风云的天之骄子,偏偏却都生在了同一个帝王家,唉!自古帝王家最无情,这可怎生是好?”刘弘基摇了摇头,为自己心中的抉择苦恼着,眼前这朝局变幻莫测,秦王被剥夺实权说是放任洛阳就藩,却又卡在长安城里赋闲去不成洛阳就藩,似乎大势己去。
而太子李建成出征山东捷报频传,势力如日中天,看来接位也只是时间问题。
大唐皇帝李渊执政稳固,君臣齐心,根基势必不可动摇。可这些都是表象,以他十几年的戎马生涯来看,大唐的局势断不会如此明朗,将来的形势必将波谲云诡,不可预料。
雄才大略的秦王哪里会束手就擒,他太了解这个秦王了,刘弘基跟着秦王打了半辈子的仗,绝对清楚只有战死的秦王,没有跪下的秦王,他必不肯甘心做他的安乐公王爷,而太子李建成那边势必也不会放任一个如此功高权重的秦王酣睡在卧榻之旁,必用手段除之而后快,秦王失势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己。大唐皇帝李渊年事渐高,难道就没有安排吗?也许陛下百年之日,就是内乱之时,我要选哪边呢?”刘弘基内心苦苦的沉思着。
这里边的三个人,除了太子李建成,刘弘基和大唐皇帝李渊,秦王李世民都有着极深的交集,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随大唐皇帝李渊晋阳(太原)密谋起兵开始,刘弘基的命运便与他们紧密相连,当然,在这之前,他刘弘基还是一个追风少年,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好不威风,要不是前朝隋炀帝的一道征讨辽东任命,刘弘基无论怎么猜想,也不会相信自己会投笔从戎步入军场。
可世事难料,为了躲避去辽东当炮灰的命运,他借故杀牛做了逃兵,尔后又上山落草,以盗马为生,数年间辗转到了太原,结识了秦王李世民,哦不!当时人家秦王还不叫秦王,只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小富家官二代少年李世民。
这少年好有气魄,十西、五岁便敢独自从军,单枪匹马跑去雁门郡解救隋炀帝,这份胆魄在自认为胆大包天的刘弘基眼里看来那也是自愧不如,所以刘弘基被这个小小少年深深折服,甘愿做了他的小弟,追随着李世民这个小老大一起密谋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