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吐蕃有异动

\"所谓禅位,定是大宋出了内乱。哼,高太后命不久矣,如今宋国内局动荡,正是我西夏的良机。来人,集结十万大军于宋边,随时准备南侵。\"

 

\"遵命。\"

 

一声令下,一名披甲严肃的将军领命离开。

 

自此,西夏全国动员,粮草、兵马纷纷南调。

 

辽国。

 

辽道宗耶律洪基神情严峻:\"赵宋恐怕要出大事了。

 

唉,竟传出这般荒诞消息。

 

我虽有意南下,但索。

 

\"一旦西夏与吐蕃吞并宋地,人口和兵力必然剧增。

 

他们若不轻文重武,我辽国岂非危在旦夕?此事绝不可行,哪怕这次无法吞并宋地,也绝不能让两家得逞。\"

 

\"来人,传我旨意,召集诸臣商议。\"

 

经过一天一夜的商讨,耶律洪基获得满意结果,暂时遏制了南院大王的野心。

 

数日后,辽国数十万大军已在宋境外列阵。

 

而吐蕃此时政权分裂,早已分化为众多部落,最后一个获知消息还需联络各部。

 

待各部首领商议完毕,恐怕要等十余日后。

 

三天时间悄然流逝。

 

这三日间,除了少数负责禅让礼制的官员,其余官员经顾天筛选后也正式加入大乾。

 

名臣众多:苏轼、苏辙、范纯仁、苏颂、蔡卞、文彦博、吕大防等。

 

他们皆为能文能武的贤臣,令顾天甚感欣慰。

 

若再延寿数百年,这些人还能继续为大乾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蔡卞虽为蔡京之弟,却与其兄政见不合,屡遭打压。

 

后来,南宋赵构更因朝臣进言,在蔡卞死后追贬其为团练副使。

 

此乃受蔡京连累所致。

 

封文官武职,于宋代实属羞辱。

 

要知道,此人品行颇佳:为官清廉,勤勉为民,连辽国都知晓他的美名。

 

逝后获谥号“文正”。

 

文正谥号乃唐以后文官梦寐以求的称号,非普通人所能得。

 

可以说,昏君赵构的一纸诏书毁了他一世清誉。

 

除蔡卞外,其余人亦非寻常之辈。

 

在顾天指导下,这群官员步入修行之道,白发转青,焕发新生。

 

禅让大典上。

 

“你可是苏东坡?”

 

“你莫不是文丞相?”

 

“你们怎会返老还童?这简直似仙术般神奇。”

 

“不知我是否有这般机遇?我都七十二岁了,时日无多。”

 

典礼前,群臣惊愕,低声私语。

 

苏轼:“诸位同僚,今乃禅让之礼,不可轻佻。”

 

众人听罢,随即收心,神情肃穆,注视祭台。

 

台上,赵煦手持诏书,正式禅位。

 

片刻后,赵煦诵毕诏书,双手奉上。

 

顾天从天而降,接过诏书与玉玺:“吾来自天外,承天命,建大乾第二重天。从此,此地归于大乾,律法依大乾,礼制遵汉礼。天下初安,免农税三年,商税一年,与民同乐。其余事务,日后由诸臣宣布。”

 

一番繁复仪式后,禅位大典圆满结束。

 

礼成之后,众人返回金銮殿。

 

忽有快马来报:“紧急军情,西夏、辽国集结五十万大军压境,吐蕃亦有异动。”

 

传令兵话音刚落,便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地。

 

顾天袖中真气流转,扶起传令兵后接过军报,略览一眼,冷笑一声:“来得好。

 

苏轼、苏辙、吕大防、文彦博听令,即刻随我出发,待我镇服辽夏之后,由你们接管两国军权,直至调令下达。”

 

“臣领命。”

 

四位大臣应声而出。

 

其余修为高深的官员亦目光热切,盼能受命。

 

虽多为文臣,但如今身怀力量,亦渴望展现一二。

 

“余者留汴梁,研习国法,筹备推广事宜。

 

另,筹建乾学之事也可着手准备。”

 

“遵旨。”群臣遂打消随行之念。

 

部署完毕,顾天率苏轼四人至殿外,青龙现身,承载众人向西北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