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悟空献策

另一边。

 

顾天返回紫微帝宫,整理所得。

 

三尸法由鸿钧所创,顾天此前仅知其名。

 

即便知晓修炼之法,也只是泛泛了解,源于洪荒小说描述,根本无法实践。

 

他对这一道法所知甚少。

 

与太上论道后,他终得此法真髓。

 

修行此法需先至大罗圆满,培育善、恶、执三念,时机成熟时,让三念依灵宝化形,成为独立个体。

 

生灵因七情六欲而扰,多数烦忧皆源自内心情绪。

 

此外,诸多杂念还束缚智慧,使生灵观世多偏见,成为修行障碍。

 

故斩三尸后,心神纯净,更近天道无为,此时生灵理智清明,智慧全开,修为自然精进。

 

另外,每具三尸实力近乎本体。

 

三尸尽斩,即成圣者。

 

此法堪称绝妙。

 

然亦有遗憾,三尸尽斩趋近天道,性情渐疏离。

 

“此法虽妙,却不合我意。”顾天沉思。

 

他一直追求的是圣皇之道,掌控万物,而非圣人之道,断绝七情六欲。

 

这条路与他的修行背道而驰。

 

即便顾天凭借先天灵宝斩出三尸,实力陡然提升,但隐患随之而来,断绝了自身未来的无限可能。

 

“三尸之法终究是鸿钧之道,而非我之途。”顾天心中明了,就连鸿钧在这条路上也难有大成,他又怎会盲目投入?

 

然而,这般精妙之法无法为己所用,顾天心中难免不甘。

 

他尚未臻至至高境界,尚不能拥有无量神通,对能提升战力的法门渴求甚切。

 

一切忧虑皆源于力量不足。

 

忽然,顾天脑海中灵光一闪。

 

“对,太上提及的丹道,不正是破解之道吗?”顾天眼中闪烁着狂喜,“若法则能化为灵,化作三尸,何必再分善、恶、执三念?”

 

至此,他也终于明白太上为何执着于丹道,追求超越九转金丹的更高层次。

 

这分明是在为自己寻找另一条出路!

 

像太上、通天这类人,智慧自是不缺。

 

他们深知斩去三尸的弊端:失去情感,沦为修行的傀儡,绝大多数生灵都不会接受。

 

就连执掌造化玉碟的鸿钧,在斩去三尸后也变得冷漠无情。

 

他们虽为盘古后裔,却不敢确定自己是否也会陷入那种境地。

 

修行的本质在于追寻真我。

 

若修行意味着失去自我,那又有何意义?

 

这实则相当危险。

 

试看三清与女娲,他们并未完全斩除三尸。

 

成圣前未能斩出三尸,成圣后就能做到?

 

显然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意识到其中风险,成圣后便停止斩尸。

 

但三尸之法带来的实力提升不容小觑,诸多益处亦难以舍弃,又怎能轻易放弃?

 

太上老君潜心创制丹法,意图以法力斩除三尸。

 

“此法甚妙。”顾天思索片刻,嘴角含笑,“飞升之门,可借太上丹法演绎斩尸之道。”

 

心意流转,飞升之门顿现异象。

 

为避免惊世骇俗,顾天在推演前便将紫微帝宫封印,外显平静,内藏玄机。

 

数十日匆匆而过,人间似又经数十载。

 

然于仙佛而言,人间岁月不过瞬息,不足挂齿。

 

观音菩萨筹谋妥当,重新布置西行劫难,复命如来。

 

如来以法眼洞察三界,专注西行路途。

 

此番西行顺遂无波,令如来失意,亦使灵山诸佛兴致缺缺。

 

他们本欲擒获幕后之人,施以酷刑,却发现无迹可寻。

 

观音叹息:“幕后者过于狡黠。”

 

最后,如来仅遣三位菩萨留意西行,静候后续。

 

花果山上,孙悟空悠然自得,见观音举动,暗自嗤笑:“这般小事,也想劳烦老孙?根基稳固,只待精进。”

 

他并非愚钝,一而再,再而三已足。

 

若此时轻举妄动,难保不会被如来察觉身份。

 

加之他所得两枚太上老君金丹,万事俱备,更添从容。

 

南瞻部洲。

 

百余年间,秦岭仙宫因蟠桃宴闻名,汇聚众多天骄,愈发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