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会试1(修改)(第3页)

 写完破题,陈砚心下大定。 

 周武王能完成伐纣大业,赢得后世几千年的美名,作为清流领袖,焦志行想不想要好名声?那自然是要的。 

 越称赞周武王,就是变相给焦志行画饼。 

 只要将大奸臣徐鸿渐给铲除了,你焦志行也能名垂千古。 

 既能成清流,必定是十分注重羽翼注重名声的,陈砚就投其所好。 题己破,接下来文章就是水到渠成。 

 陈砚洋洋洒洒继续写道:“夫前人之所为,后人之所当继也,苟不能然,则名且不足,尚何诸福之有哉?” 

 写到此处,陈砚心中闪过高家所做种种,心中就有怒气涌动,下笔的力道比之往常都要重一些,仿佛要将纸张穿透。 

 如此情绪之下,写起文章来竟完全忘却外物,连严寒也不知。 

 待到一篇写完,收笔时才发觉自己身上竟隐隐有汗。 

 陈砚只觉畅快淋漓。 

 知道自己此时状态极佳,便立刻看下一题。 

 “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意思为通过探究事物本质达到对真理的透彻认知。 

 此题没有上一题的政治倾向,同样也不好答,因涉及到朱熹的“向外求理”与王阳明的“向内致良知”。 

 朱熹主张需通过“格物”探索万物规律,以“天理”规范人欲;王阳明则认为“理”在于心,通过内省良知实现道德自觉。 

 此题存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旦选错,极有可能文章就落了下乘。 

 会试前两天,陈砚与杨夫子一同研读过焦志行的程文。 

 焦志行当年信奉的是心学,不过在官场沉浮多年,应该不会单单只信一派之言,必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方才能走得长远。 

 真正的理想派是很难走到次辅这等位置。 

 陈砚思索片刻,终究还是决定兼容一番。 

 虽说投其所好是捷径,可如今他并不知主考所好在何处,极有可能马屁拍在马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