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判卷

 殿试考完后到放榜,中间只有三天时间,可谓时间紧迫,因此受卷官收好卷,经弥封官糊名后,就送至文华殿交给读卷官,并不誊录。,x-i¨a`o¨s,h~u?o/c-m_s,.-o+r!g! 

 此次读卷官一共有十一位,尽数围坐在一张圆桌前,一人分到二十五到二十六张考卷。 

 读卷官们需尽快从手中的答卷中选出十二份上卷,再经过十一位读卷官从其中选出十二份答卷上交天子排名。 

 读卷官们读完一篇文章后,会依据文章质量,用朱笔做标记,圈为一等卷,尖为二等卷,点为三等卷,首为西等卷,叉为最末等。 

 第一位读卷官做完标记后,在标记下方签上名,递给下一位读卷官,下一位读卷官按照文章好坏做标记签名后再往下传。 

 待文章在桌子上转一圈,十一名考官都做过点评后,此卷放才算读完。 

 所有文章读完,按照文章的圈数选出十二份文章,呈给天子,再由天子点出前十二名。 

 若圈数相同时,则按尖多寡来择。 

 按道理而言,经过如此多读卷官共同选出,必定是殿试中最上乘的文章,不会被读卷官的个人喜好而埋没。 

 实际却并非如此。 

 若第一位读卷官给了这篇文章一个圈,第二位读卷官给了个大大的叉,这第二位读卷官岂不是在嘲讽第一位读卷官连文章好坏都看不出? 

 同在官场上,众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必要互相留几分脸面。_零/点,墈·书+ `埂^薪_最\哙^ 

 殿试转桌有了圈不见点,尖不见首的原则,考生们文章的好坏多数还是由第一位读卷官决定。 

 徐鸿渐一拿起卷子,就知晓是陈砚的。 

 因有会试舞弊一案,朝中重臣均看过墨卷与朱卷对比,自是能认出陈砚的笔迹。 

 众人虽都写的是馆阁体,陈砚的字依旧在手笔时有锋芒,是极好辨认的。 

 徐鸿渐将答卷看完,在上画了个尖,签了名后,就交给坐于他右边之人。 

 好巧不巧,坐在他右边的乃是阁老刘守仁。 

 一瞧见字迹,刘守仁的眼皮就跳了几跳,待看完整篇文章再看徐鸿渐用朱笔画的尖,心中便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