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朝考(第3页)




    他往常虽多是与恩师讨论开海之策,然这抗倭也一并被考虑在内,此时题目虽与他心中设想不同,也并不慌乱。



    沉思片刻,他提笔,就要将满腔抱负尽数落于纸上。



    待再蘸墨之际,他习惯般再去看陈砚,就见陈砚已在磨墨,不由心中一紧。



    他知道陈砚习惯先打腹稿,再将文章一气呵成写就。



    难不成陈砚如此快就打完腹稿了?



    转瞬他又自嘲自己杞人忧天,陈砚又无如恩师般的人物指点,更无幕僚出谋划策,岂会立时就想好对策,怕也是如他这般边想边写。



    当年殿试自己输给陈砚,今日正是击败陈砚,一雪前耻之时,他万万不可分心。



    柯同光深吸口气,静下心来,专注笔下文章。



    待他疲倦之际,放下笔揉起眼睛,下意识抬头看向陈砚,就见陈砚也放下笔端坐。



    柯同光心下彻底放松下来,陈三元果然也陷入沉思了,看来此题于他而言属实不易。



    至此,柯同光不再盯着陈砚。



    其他人则是在揪头发之际,一看陈三元稳稳当当端坐在椅子上,就觉心慌。



    早听闻陈三元下笔如有神,可也不能这么快吧,开考才半个时辰,竟就写完了?



    再看看自己的策论,还只开了头。



    从前朝开始,倭寇就是一大难题,到了大梁,倭寇虽比前朝好些,依旧是沉疴,想要应对谈何容易。



    众人本已绞尽脑汁,再一看陈三元淡定模样,更觉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又慌又恼。



    他们却不知,陈砚也颇为难受。



    既要开海,他定然是要反复思索,倭寇定然也要被纳入其中一同思索。



    今日题目虽为解决寇患,然是基于开海前提。



    恰好,他此前写的奏疏便是与此相关,因没送出去,他只需稍加修改就可。



    待写完,再一誊抄,也才过去半个时辰。



    放下笔,一抬头看到的就是刘守仁那张满是褶子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