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留气口,御商计(第2页)

 

虽说朱雄英知道,经历过这些年重视农业发展,治理河道,退草还耕以后,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加上出酒率提高的原因,用不着再大规模限酒,但他觉得在关心百姓吃不吃得饱饭这方面,由老朱说了算,可比由贪官奸商说得算强了不只亿点点。

 

朱元璋见乖孙说得一套又一套,仔细琢磨了好半晌,才明白乖孙除了算计利益得失,主要还是拿捏住了商人逐利的心思,挖好坑等着他们跳。

 

阴……不是,妙!太妙了!

 

“乖孙,其实国酒怎么卖咱说了算,别人不服气咱可以慢慢想法子让他们服气,但旧元导致不少人爱喝国外的酒,咱能限制得住吗?”

 

“爷爷你内部还没解决完,怎么跳到对外贸易去了?”

 

嘿嘿嘿。

 

朱元璋低下头,狡黠一笑:内部刚才乖孙你替咱解决完了,咱认为你的法子很管用。

 

至于细节方面的问题,他会再找刘基和薛祥商议,争取三年之内,从工艺和利益方面,让国酒成为真正的全国喝的酒。

 

“其实咱觉得外国的酒喝不喝都行,可咱把人家的禁了,人家也会禁咱的,乖孙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朱元璋举一反三,想着留出一部分给国外的酒类买卖的空间,可这部分多是民间私自贩卖,不好管理。

 

“那就由朝廷组建对外贸易,给国外的商队发酒证,让他们直接到工部送酒换酒,每年根据市场需求,提前限额多少斤,往外卖也得限额。”

 

外商直接从源头上拿货,成本缩减赚得更多,没道理再去花大价钱找别的酒商买。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现在的生产力这么低下,只要国酒竞争力够,那就是需大于供,制造点市场缺口有利于稳定价格。”

 

别人是主动搞饥饿营销,朱雄英不用干这种缺德事。

 

哪一天粮食增产,亩产别说上千斤,能从三百斤到五百斤,都没法让整个大明上下,人人喝得起国酒。